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政治的道德》書介

政治談不談道德?

一般人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否定的。當你繼續追問,他們會告訴你政治有多麽黑暗和骯臟,充斥著爾虞我詐、相互利用、指鹿為馬等等,如此渾濁的世界哪有什麽道德可談。

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一些稍有政治學素養的人,他們會解釋說:“政治自有其獨立的運作規則,它是利益的博弈,是妥協的藝術,政治人物也必須對其國民的生存和福祉負責。在政治中談道德,對政治人物而言是一副阻礙他實現政治目的及履行責任的鐐銬,因為道德要求我們做對的事情,但對的事情往往都不是最有利的,甚至很多時候,道德要求我們渡讓利益。相反,能爭取最大利益的行為往往與某些道德價值觀背道而馳,因此在政治這個以利益為核心的場域中談道德是不切實際的。”這正是政治學中“臟手問題(The Problem of Dirty Hands)”的延續,最早出現在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Jean-Paul Sartre)的戲劇創作之中,而其精神淵源可上溯至現代政治哲學之父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對政治的這種認知自有其道理,不少經驗也一再顯示,對政治人物有道德要求有可能阻礙選民作出正確的判斷,甚至侵蝕輿論空間,把重要的政策辯論降格成個人私德問題的抹黑大賽。如果讀者還記得509全國大選前曾有過“大局論”與“原則派”的爭議,對此可能有更深刻的體會,並且認同,不被道德原則綁定,以最務實和理性的態度對待政治,才促成了馬來西亞60年來首次政黨輪替;2019年6月傳出疑似公正黨署理主席阿茲敏阿裏的男男性愛短片,不論真偽如何,其以無關政治的私德來攻擊他人政治生涯的目的昭然若揭,在此事件中,若選民對政治人物沒有道德訴求,他們還會被居心叵測之人利用嗎?

雖然如此,但這是否意味著政治中毫無道德可言?

從事實上看,並非如此。倘若政治毫無道德可言,只是純粹的利益博弈與權力的鬥爭,那我們如何解釋許多維護基本人權、守護道德價值的法律和規條?《世界人權宣言》、《日內瓦公約》、各國憲法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各種扶弱與資源再分配政策等等,凡此種種,難道不是基於道德理由而設定的法規嗎?就算其中包含了許多政治利益的考量,但我們能抹殺道德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嗎?倘若政治中毫無道德可言,我們還有立足點去批判國家的各種不正義的法規嗎?如果批評我國的《和平集會法》、《國家安全法》、《印刷法令》、《大專法令》等惡法不是援引道德原則,我們還能有什麽批判的資本呢?

很顯然,人並不只是追求利益的生物,人也同時是道德存有,有道德意識,會基於道德理由作出行動。所以我們不是去想政治應不應該談道德,也不是因為對政治有道德要求會帶來某種害處就宣稱政治不應談道德,而是去問:“政治的道德該怎麽談?”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先生在《政治的道德》一書中嘗試回應這個問題。

本書的副題是“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預示了本書的論調,亦即,政治的道德與自由相關,換言之,自由是批判政治的道德資本。然而,只有自由尚且不足,倘若自由為唯一的道德準則,那麽我們對自由市場造成的貧富懸殊和各種不平等從而導致人們不自由的狀況就失去了批判力。因此,平等在本書中亦是重要的道德資源。這兩個似乎對立的價值:自由與平等,在周先生的筆下實為一體之兩面,合則互補,分則兩傷。這兩面的一體名之為正義,而正義正是社會的首要德性。

周先生是研究當代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學者,本書也引用了許多羅爾斯的概念和理論。能研究精深的學問是一門功夫,把精深的學問寫得通俗易懂則是另一個境界。本書雖然在討論政治哲學,但條理明晰,行文順暢親切如談話,邏輯嚴謹而不深澀,即使對政治哲學毫無概念的門外漢,亦能從書中獲益。

政治雖然充滿汙穢,道德也難免被人誤用,但這不是讓道德自政治退場的理由,而我們是在政治中更較真、更合理地使用道德概念的原因。要怎麽做?從翻閱《政治的道德》開始。


*注:“原則派”是一個方便的標籤,目的在於突顯出道德潔癖的特性,但事實上是對希盟拒絕者的分類,被標籤為“原則派”的也包括了對希盟執政可能帶來的風險的理性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