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釐清有關福島核污水的誤解

前兩個月太忙了,少看書,少閱讀文章,寫文章就更少了。有人說一日不讀書即面目可憎,為什麼我那麼惹人厭,就再明白不過了。

不過,今日上班時滑臉書,看到有人很理性地挑戰說,福島核污水只是 safe to discharge,而不是 safe to consume,周邊各國漁民大概也一樣是這樣的顧慮,所以終歸而言,還是不該排污水入海。我覺得這挑戰挺有趣,也有討論價值,所以就留言了回應。自覺有參考價值,就發出來,也是作為自己的紀錄。

全文如下(稍做修繕):

Safe to discharge 當然不等於 safe to consume,但是核污水真的要考慮 safe to consume 嗎?恐怕不需要,因為沒有任何人要去飲用這些水,日本政府也沒有要使用這些水來做什麼。所以,核污水只需要符合排入大海的標準,而不是符合飲用標準。

你擔心的問題主要是:把這些只符合 safe to discharge 但 not safe to consume 的污水排進大海,會導致海產也一樣 not safe to consume。從邏輯上來說,這是錯的。

你試想,有什麼海產生活的水域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最乾淨的海水,對人類來說依然是 not safe to consume, 但人類卻很放心地吃海產,為什麼呢?因為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不是說生活在 not safe to consume 的水中,海產也會隨著變成 not safe to consume,還需要進一步去問,那些 not safe to consume 的水,裡面有沒有危險的物質會進入海產體內,並使之也變得不適宜食用。很明顯的,目前沒有任何人有證據指出這一點。

從邏輯上解答之後,我們再從常識來說說什麼叫 safe to discharge。你覺得那些研究專家真的沒想過這些污水對環境和海產的影響嗎?肯定有,不然就不會先過濾,再稀釋,然後才排入大海了。Safe to discharge 不等於 safe to consume,但也不會導致海裡的海產變得 hazardous to consume。

最後再指出這些擔憂背後是對毒物的無知。大家最擔心的無非是無法被過濾的 tritium ,擔心這種有害物質會導致海產 hazardous to consume。但什麼叫做對人體有害或有毒呢?

所謂的毒,其實不是指單一的物質,還要考慮物質被攝入的劑量。簡單來說,世間萬物皆可以變成毒,但要看攝取的份量。即使飲用最純淨的水,短時間內超過一定的劑量(約8公升),也會導致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反過來說,即使是最劇毒的毒物,只要攝取的劑量夠低,對人體也不會有致命傷害。

了解了這一點後就明白,你擔心污水裡有 tritium 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些污水被稀釋到 tritium 的劑量已經不足為慮,你卻還擔心,那你就應該要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自己杞人憂天了。一滴墨滴入一杯水,整杯水都會被污染,但一滴墨滴入一條河,卻不足為道了。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

這次北上的主題是:大起大落,一切都在計畫外。

1. 為了Open Debate準備的主辯稿沒怎麼用。不過,本來也沒準備得多好。雖然有一個月時間,但中間太多事分心,還是要到最後幾天才全力備賽。從辯論比賽的角度來說,是計畫之外。

2. 連續兩天來回和豐怡保,臨時性質頗高,可以算是計畫外。

3. 上金寶的時候,啟程時天色甚好,有不錯的陽光,但越靠近金寶,天空就越多烏雲,傍晚還下起雨來。傍晚北上和豐時,卻又逐漸清朗。回怡保途中,天空本來沒什麼色彩,後來卻忽然出現了好看的雲霞。

4. 來怡保的第二天,一大早太陽就非常好,天空湛藍一片,白雲一塊一塊層次分明。這些雲好像完美避開了我頭頂,反正去到哪裡都是陽光直射,雲總在遠處和山邊。第二次從和豐回怡保時,天色變得極其艷麗。雖然,從白天的晴朗而多雲的天色就能預測傍晚的天空必定佈滿漂亮的雲霞,但艷麗程度還是超越了預期。一面開車往怡保去,眼前的天空是一片粉紫色的,地面的建築物和車輛也染上了顏色。粉紫色的天空之中,有許多灰紫色,主要是雲層底部的顏色,而雲層的上方,或許夠高,還能映照到太陽,所以還是白色的。那些顏色從淺淺的粉紅,到鮮豔的粉紫,再慢慢稀釋,最後暮色的昏暗逐漸佔據上風,吞噬了一切的顏色。期間不時回看車子後方,那個夕陽西下的方向,顏色更加地奪目絢麗。太陽未下山時,是一片金黃,然後橙黃。當太陽已經隱沒在地平線之下,天空不再是單純的暖色。沒雲遮住的地方,那本來是湛藍的天空,變成了飽和度很高的Tiffany Blue。越靠近陽光落下的地方,雲的色彩越亮麗,是金黃的,伴有橙紅色。在某一個瞄向後視鏡的瞬間,還能看到一條橫跨天際的雲,被染成了赤紅,邊緣則是金黃,在藍色的天空中特別醒目。這些顏色也隨著暮色的降臨而逐漸消散,變得暗沉。雲層也越聚越多,顏色只顯現在雲層底部的紋路上。是暗紅色的。有趣的是,在你以為它的暗紅色會慢慢暗沉然後消失時,有短暫的片刻,那紅色變得艷麗,好似燒紅的碳忽明忽暗的火焰。當然,最後還是消失不見,漆黑一片。在此之前,在還能看見藍色的時候,月亮已經出現。作為有至少八年經驗的天空觀察家,我的結論是,天色總是難以預測,意料之外。有時意料之外的好,有時意料之外的差。

5. 這兩天的氣氛的改變也在意料之外。誰曾想到,熱烈的白天,到了傍晚會清冷孤寂,深夜又稍微回溫呢?誰又能預料到,本來注定是孤獨無聊的傍晚,天空會展現出有趣的天色陪我度過呢?

6. 這世界有太多太多的變數,計畫這種東西,多少有些天真和傲慢的成分,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7. 早前得出風雷益卦,卦辭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看來,我這趟旅程注定有所收穫,而收穫主要是某種教訓,結合這兩天的經驗,大概是多一些釋懷,接受世界很多時候都不如預期吧。咦,是時候點開方皓玟的歌了嗎?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仍懷著一顆謙卑,來面對不安的天氣。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用市場思維思考政治

很多政治科學家很喜歡用市場的思維思考政治,我也來試看。

比如,他們喜歡用supply and demand的思路來說明為什麼應該投票。其核心邏輯不過是,只有當相對進步的選民的選票存在於市場(in this case,選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讓政治人物變得相對進步,因為他們想獲得選票。用類比來說就是,只有夠多的人想要用Snapdragon的Samsung flagship,唾棄Exynos的variants,Samsung才會考慮在所有的market推出Snapdragon的S23來。

這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政治科學家往往因為各種偏見和精英的傲慢而看少很多東西。他們忘了問,這些demand到底是什麼。

不管選民的demand是什麼,反正我國所謂的進步政黨都沒有fulfill到,無法supply。這裡不需要多費唇舌解釋說明,看多少人喊著含淚投票和選舉結果就知道了咯。不僅如此,政黨還不斷給出虛假承諾,不斷宣稱會達成選民的demand,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supply的product總是別個樣子,跟自己的marketing講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當選民知道他們的demand是這個政黨無法supply的,當然不會再傻傻地花錢買你的product啊,流失顧客不是很正常嗎。當你的政黨流失大量選民支持,最後倒台,要怪的是誰?選民?還是incompetent的政黨領袖?

我不知道政治科學家懂不懂啦,在市場裡,不買某樣產品也是一種表態喔,有意願改進的公司是會針對這一群人做研究,然後制定新的方針,嘗試爭取他們重新支持自己的公司喔。當然,如果公司不要這批顧客就另當別論啦。回到馬來西亞,說真的,現況更傾向後者,也就是所謂相對進步的政黨不想要爭取相對進步的選民選票。他們現在做的大概就是在恐嚇選民和責怪選民而已。當然,也不只是政黨,還有他們品牌的fanboy fangirl咯。

當然,高傲的政客和精英可以覺得政黨不一定要fulfill選民的demand,因為選民的demand可能是廢的。你們大可學習Apple公司,他們是創造demand的。然而,要創造demand有一個前提,就是你的product要夠好,夠innovative,有開創新時代的意義。

我都不敢問本地所謂進步的政黨領袖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學Apple。說真的啦,我們那些最受追捧和支持的進步政黨的領袖,除了有坐牢的光環和超弱化版鳴人的嘴遁,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呢。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選前簡評

「抵抗綠潮」是這屆州選的主旋律之一,希盟在YouTube打廣告打得多兇,不必我贅述咯。可是,當我們召喚選民的方式是訴諸某種「伊斯蘭恐懼症」時,這樣的投票真的能夠「抵抗綠潮」嗎?真的令人懷疑。

所謂的「綠潮」,是伊斯蘭保守勢力崛起,獲得了許多選民的支持。之所以會獲得支持,是因為「論述」被接受。所以,對抗「綠潮」的方式,是應該對「論述」對症下藥。什麼樣的「論述」能夠爭取到伊斯蘭保守勢力的支持者有討論的空間,但煽動「伊斯蘭恐懼症」應該不會是其中之一,大概是很明顯的吧。

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有關對抗「投票意願低迷」的論述。很多人會把投票意願低迷歸咎於選民,這或許是沒錯的。然而,每當有人把這問題歸咎於政客素質的低下,卻似乎理所當然地不被接受。選民不應該因為「大家都很爛而放棄選擇的權利」,為什麼對政客說「不想選民放棄投票就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表現來」卻是錯了呢?真是奇怪。

我們在呼籲選民出來投票的同時,可曾用同等的力度去要求政治人物改善議政素質呢?有的,肯定有的,但也承認吧,你們都拿他們沒辦法。所以,最後還是要求選民遷就和放低標準比較容易,所謂的「改變不了世界,就只好改變自己」的概念。專業點說,也可以叫「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不過,我總覺得有點像是「柿子還是挑軟的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