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討厭小粉紅,更應該支持白紙運動

假如,參與白紙革命的中國人其實都是死性不改的小粉紅;假如,他們上街示威只不過是為了解封而不是爭取民主自由;假如,他們依然很惡劣地想要武統台灣、不斷譴責反送中示威者。假如,白紙革命在道德價值上沒有任何值得我們支持的理由,我們還有支持白紙革命、聲援他們的理由嗎?

有的。如果你很討厭中國人,就應該支持白紙革命,論證如下:

1. 我們知道中共人性不多,獸性不少,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六四天安門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任何的示威和挑戰政府權威的集會,都會受到社會主義鐵拳的毆打,有注意中國近幾年的新聞應該就知道。河南人沒辦法從銀行提款,上街維權時,即便祭出了毛澤東的神像,還是被打得阿媽都認不得。

2. 小粉紅上街參與白紙革命是一種挑戰中共權威的行動。

3. 所以,如果小粉紅參與白紙革命,就很有可能被社會主義鐵拳毆打。你的支持就是火上澆油,支持他們上街,讓他們吃社會主義鐵拳,豈不大快人心?

除了看到昔日到處說支持香港警察打反送中示威者的小粉紅被中國公安圍毆很爽外,看到習維尼被弄得焦頭爛額其實也很棒。

這股革命浪潮目前還不大,也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掀起什麼波蘭,但如果掀得起,習維尼就頭痛了。說不定他的皇帝之位不保,清零帝真的被人政治清零。中共倒台,對全世界都是利大於弊的。

如果這批粉紅成功拉倒習近平,最壞也不過是選出另一個習近平,一樣想著武統台灣,一樣想著打贏美國統治世界。基本上,小粉紅執政最壞的也就是跟現在一樣。但是,一旦推翻政府的先例在現代中國立住了,那中共之後的政府就不再是堅不可摧了。要麼中國在無限的革命中衰亡,要麼就成為民主思想的土壤,怎麼想對世界而言都還是很划算,很值得投資精神去支持的。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不願意用同理的視角去聲援白紙革命,也可以本著煽風點火的心態去推動這股革命的浪潮。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聲援白紙運動

因為小粉紅遍佈網絡的所作所為,我很討厭中國人,但我深知這不過是一種恨屋及烏的心理,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謬誤。 

這樣的心理阻礙了我去同理中國人的處境,以至於最近幾年中國人被清零帝大割韭菜時,我其實沒很強烈的反應。 

當然,部分原因是中國人本身也沒有很大的反應,沒有有規模的抗議,沒有有規模的示威,給人一種他們也不是很在意被割韭菜的感覺。這種奴才感,也讓我下意識地覺得他們不怎麼值得我去同理。一個身受欺壓也不反抗的人,我怎麼能比他們更緊張,又如何有立足點去幫助他們呢? 

可是,我不時會提醒自己,有認識的中國朋友,其實與小粉紅截然不同。他們與我們有共同的追求,對中共的批判甚至比我們更深刻更強烈。中國在中共治下雖然禮壞樂崩,但這不代表所有中國人都是同流合污的小粉紅,他們中也有反抗者,也在努力行動和尋找突破的機會。 

此刻,有中國人站起來反抗了。這些反抗讓我記起我的中國朋友,也讓我有道德立足點去介入,去想辦法聲援他們。 

在想要聲援和支持中國人的過程中,我覺得或許有人和我一樣,覺得怪怪,好像在聲援小粉紅的感覺。但想深一層其實不必介懷,因為聲援這些反抗者,不等同於肯定小粉紅的所作所為。中國人不只有小粉紅,還有很多不同的人。既然反抗者不一定是小粉紅,聲援中國人也不必覺得自己立場跳動,遇到小粉紅還是可以照罵。 

我們必須謹記,無論是聲援白紙革命,還是譴責小粉紅的各種腦殘行為,其身份並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他們的所作所為。 

最後,中國人需要國際支援,需要國際的關注,才有一丁點可能推翻共產黨,推進民主化進程。大家應該密切留意,必要時要求政府乃至於國際社會介入。我們很清楚中共是什麼東西,我們見識過六四天安門,我們見識過反送中運動中的各種警方暴力,我們應該盡可能避免這些歷史重演。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選民的自我修養

這屆大選,身邊很多親友都說很關鍵,可是我看來看去,都看不出怎麼個關鍵法。如果那麼關鍵那麼重要,為什麼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在本屆大選卻受到很少關注?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忘記了,我國2023年預算案其實還沒有定案。這意味著,2023年各政府部門的撥款其實至今都還未有著落。這也表示,目前各部門在制定明年的計畫時,面臨極大的困難,因為根本不確定會得到多少的預算。 

我預想中的競選,預算案應該成為各黨比拼的重要場域之一。誰的預算案更完善更公平,就送誰進國會當政府。說到底,大選要遴選的,是政策制定者(policymakers),誰的預算案比較好,其實就說明了誰比較能推出好的政策,是更稱職的政策制定者。我覺得這是理性選民應該關注的元素,但我錯就錯在假定選民是理性的。 

最近,我越來越認同蘇格拉底對民主的看法。政治判斷是需要學習的,好比負責幫公司物色人才的人事部也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去為公司物色人才,就有可能招聘到牛鬼蛇神進公司,而不是人才。 

大馬任何18歲以上的公民都有投票權,但絕大部份人沒有受到過民主素養的薰陶,沒有政治的知識,這其中的重災區其實是中老年人。所以,大馬政壇充斥著牛鬼蛇神,又有什麼好奇怪的? 

大馬陷入今天的局面,很多人怪其他選民,怪元首,怪投票制度,卻鮮少反躬自省,是不是自己太過垃圾,才選出了垃圾。不要忘記,議員是代表選民進入國會的,是從萬千選民中選出來的,是最符合選民意志的。如果議員是垃圾,愛講垃圾話,選民本身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我不介意大家繼續討伐檯面上的各種垃圾,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對糟糕現況的責任,其實更重要。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政治的熱情與冷靜

政治除了熱情,還需要冷靜。熱情驅使我們行動,冷靜幫助我們找到適當的行動。 

我國選民大多數人都具備了政治熱情,至少在大選期間如此。選前,許多人主動參與了政治人物的競選團隊,在生活的各個場景討論政治。在投票前,許多人起了個大早,到投票中心排隊等待,即便細雨綿綿,冷風凜凜,也無怨無悔。投票後,大家紛紛將染色的指頭上傳社媒,一方面紀錄個人的喜悅和成就感,另一方面鼓勵人們投票。這些都是政治熱情的體現。 

然而,大家都缺乏了冷靜的思考和討論,以至於誤判了現實。當情況與預期不同時,落差太大,難免感到挫折和沮喪。甚至,在最壞的情況未發生時,已經大量腦補各種惡劣的事件,杞人憂天。這樣不僅對自己的思考不好,還有可能導致誤判,在需要行動時選擇了錯誤的行動。 

我不是隨便杜撰,身邊的許多親友皆出現了這些症狀。比如,當國盟宣布與國陣和砂盟組建聯合政府時,就有親友擔心大馬會迅速伊斯蘭化。他們有的私底下表示沮喪和擔憂,也有不少人在公共場所抱怨以後沒得吃肉骨茶、雲頂賭場將被關閉、再也沒有演唱會可看、女性要選定頭巾等,不一一例舉。 

其實,事情根本尚未塵埃落定,何須如此驚慌?莫說國盟執政後不太可能像大家幻想的那樣極端,就算真的由國盟獨攬大權,推行伊斯蘭化政策,也有許多方式能夠撥亂反正。我們可以在下一屆淘汰他們,也有示威施壓,拒絕暴政的權利。我們推翻得了有超過半世紀執政根基的巫統,害怕推翻不了執政不過一年多,羽翼未豐的國盟?再者,在大家眼中,落實改革是一件長遠的事,一再呼籲人們給希盟時間,一屆兩屆,五年十年,何以國盟執政一屆你們就如此擔心呢?難道國盟的施政效率在你們眼中是希盟的數倍? 

你們倘若不冷靜,在此時發表有爭議的言論,全力抹黑國盟和伊斯蘭教,是有可能把轉機扼殺的喔。 

其實,大家之所以如此著急,主要是把投票看得太重了,以為投票了就能帶來改變。然而,事實卻一再告訴我們,投票不等於帶來正向的改變。 

這是因為,投票結果不是你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的,而所大家的意志加減乘除後的結果。也就是說,投票的現實恰恰與許多人認為的相反,不是一種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行動,而是一種賭大部份會與你有一樣選擇的賭博。 

看清了這一點,或許你會冷靜一些,現實一些,也無須覺得自己票白投了,或者自嘲自己像小丑。這些對投票的錯誤預期和負面情緒不利於民主。 

長篇大論後的結論是:不要害怕國盟執政,還有轉機,而且不僅限於選舉期間。保持冷靜,努力思考和觀察,才是上策。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作為一個不投票的選民

昨天,看到蘇銘強發帖說對家裡人下了必須投票的死命令,又看到鋪天蓋地要人投票的宣傳,各種對不投票的指責甚至謾罵,再結合自己身邊的情況,真是有點不知怎麼面對明天的情況。

我本身不打算投票,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我都自覺可以証成不投票的合理性。但本帖的重點不是這些,而是作為一個決定不去投票的人,我對明天感到有點不安。

先說家人,當他們得知我不投票後,就有些微詞。對他們來說,投票有手就行,什麼都不需要思考,只要認準希盟標誌畫叉叉就可以了。投票,或者更精確地說,投票給希盟,是一種不可挑戰的信仰。每天在家裏聽的政治演說,其實就是宗教聚會。他們不會嘗試理解和聆聽不投票的理由,也不會理會投票之後的一切問題,對他們來說,投票很重要也很簡單。

再說工作環境,大家對投票都很熱衷,主管甚至數次表示,每一票都很重要,呼籲大家回鄉投票。那種氛圍,等週一開工回去後看到我手指沒染色,多半會問東問西,我該怎麼回答才不至於說謊,又不需要深入解釋,又不會引起非議呢?我不知道。

我也不是要怪誰,但這種鋪天蓋地為不投票增加壓力的環境,令我很不爽很不舒服。

我不禁想,我不投票那是我的政治判斷,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關你屁事?在這種時勢,不投票比投給國陣馬華還要有壓力,什麼鬼?

民主民主,選民做主。既然我是選民,我可以做主,我就可以選擇不投票。要是有人對我下死命令一定要投票,我還真的是做主嗎?這跟金正恩要所有人都投票有什麼不同?也不過朝鮮只有一個選項,馬來西亞多幾個而已。

說到底,其實就是大家黨同伐異心理作祟。只要不是投給希盟,就是敵人。簡單來說,那些強迫人家投票的人其實都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從沒有考慮過人家的感受。

我的結論是,請尊重所有選民的決定,不要強加自己的理想在別人身上。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寫在11月14日政策辯論之後

籌備一場五大政治陣營同台的政策辯論,與從未合作過的組織合作,還要兼顧日常的工作,對我來說其實相當吃力,辯論落幕之後,至今尚未緩過來,頭腦還是昏昏沉沉的。這樣的狀態,本不適合寫文章,但又怕大選之後寫,更加沒人願意看,就只好匆匆提筆,把感想寫下來。當天義氣相挺出席幫忙的友人有建議我發新聞稿總結當天的活動,只可惜我真的太累太多事情要思考要處理,嚴肅的文章就無能為力了,在自己塗鴉牆寫寫感想應該也算是採納了建議。 

這場政策辯論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場賭博。雖然我早在向公司提議時就已說明,嚴肅的政策辯論無論在宣傳上還是提升書店業績上,都可能沒有太大的助力,雖然我早已將這項活動的利弊分析清楚,並且得到了公司的支持,但我知道如果真的沒有引起大眾的關注,公司還是會覺得我浪費資源,甚至會私底下覺得我在公器私用,目的只是為了推廣我喜歡的辯論和我奉行的公共說理理念。我賭的,是媒體和大眾看到這場政策辯論背後的價值,成功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效仿,那我就比較能向公司交代,以後也比較有機會再辦一次。 

就目前的結果而言,我應該是賭輸了。由於我們的準備非常倉促,主辦和協辦組織之間的磨合和溝通效率低下,宣傳力度不足,時間日期和地點皆不利於群眾參與等因素,我們其實並未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政策辯論當天,應該只有三、四家媒體到場,而目前也只有FMT和Malay Mail有報導刊登出來。最令我感到失望的是當今大馬沒有記者出席,這是我認為最有可能了解這場辯論的核心價值的媒體了。 

即便有報導總比沒報導好,但報導的重點落在主講人身上,對主辦方一筆帶過,更遑論對這場辯論想要傳達的訊息有所著墨了。 

其實,為了這活動我用英文寫了開幕詞,裡面陳述了我對這場辯論的一些想像,呼籲大眾效仿,讓政策辯論成為大選時期政治參與的另一種可能。可惜,匆匆寫就(直到活動開始前一小時犧牲一半的午餐時間寫就),英文也不算很好,或許詞不達意,加上當天並未如想像般展示演說的魅力,媒體聽而不聞,其實也很難責難他們。 

為了彌補,我事後修改了講稿,附於此文之後,希望能讓多一些人知道我想幹什麼。沒什麼大野心妄想一場活動能改變當下政治參與的趨勢,也沒有想做開風氣的第一人,因為政策辯論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我想要的是在既有的基礎上完善政策辯論的制度,讓大眾能夠更有效地議政,以及推廣公共說理的風氣,僅此而已。 

開幕詞講稿: 

Thank you everyone for coming. We are short of time, and I have many to cover, so I will have to skip the formalities. 

I wanted to start my speech with a demonstration of opening state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essions of policy debate that will start very soon. 

It is uncommon for an opening speech to be a demonstration, but a demonstration will promot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is debate is all about. Besides, what I wanted to say in this speech is like a policy suggested to all voters across Malaysia. So a demonstration is appropriate in my opinion. 

Here's my opening statement: 

I suggest that voters focus more on candidate's policy, and consider the feasibility of a policy instead of the affiliations of candidates during elections. 

Before we design a policy, we must first identify and analyse the problem we want to tackle. There will be no need for a new policy if there is nothing we wanted to change. Hence, there are scores allocated for the necessity of a policy in this debate. 

So what's wrong with the situation right now? As mentioned earlier, it i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in-depth policy discussion in our society. 

Most of you here must have been to political ceramah, since it was the most common and accessible way of engaging political affairs for voters during elections. I am sure you all aware that, a political ceramah don't usually talk about policy and actu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we have, they talk about visions. Most of the time, the audiences don't even have chance to ask critical questions, and unable to follow up, due to immense pressure from challenging speakers of the ceramah infront of their fans and followers. A ceramah is by design, not suitable for policy discussion. 

However, the purpose of elections is to elect policy makers, and voters are like the interviewers for a company called Malaysia. If the most common way for voter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does not involv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policy discussion, how can we expect voter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when casting a vote? How can voters hold candidate accountable when we know so little about their plan? We should blame ourselves when candidate we elected don't take their manifesto seriously, the voters doesn't care about policies apparently. 

Voters nowadays focus on who to support, but policy is the fundamental of changes, not the candidates. When we put candidate into parliament, it does not bring changes automatically, there must be policies for changes to happen. 

Hence, it's necessary for voters to engage in policy discussions, if we want good governance, and bring about positive changes. 

Now I will co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my policy. Whatever the policy is, if it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 we faced, then it's pointless of having one. 

In our case, I think this event will indee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cy discussion in our society, for obvious reason. We are promoting policy discussions right now. 

On top of that, our format of discussion is designed to ensure constructiv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policy discussion. 

Take a few examples, moderator can stop candidate from talking things irrelevant to policies, so the discussion stay on topic. Voters are also allowed to ask follow up question as long as it is relavant. We make sure candidate have limited time to answer, so more voters can ask more questions. And we design a scoresheet for feasibility of a policy as a guideline for candidate, so they know what a feasible policy looks like from a voter's perspective. 

This format of discussion is definitely more effective than ordinary ceramah, and will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of policy discussion if widely implemented. 

I'm done covering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y policy, but it's not complete without compar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 A feasible policy must b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and the pros must outweigh the cons. 

I mentioned the pros earlier in this speech, including promoting better policy discussion, better governance, and better accountability. 

The main disadvantage of this event is, it's not entertaining, and to some extent, it's tiring. But I believe most voters will agree, lack of entertainment and discomfort were never really a deal breaker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en we compare disadvantage of this event to the positive changes it will bring about, the pros definitely outweigh the cons. 

I shall end my demonstration here, as I've covered the three main elements, namely the necessity,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cost benefits analysis of policy discussion. 

But it's not the end of my speech. 

I want to end my speech here with gratitudes towards candidates that present today. Regardless of your affiliations and identity, I think all of you here deserve a round of applause because you are courages enough to accept our invitation. This shows that you're willing to take policy discussion seriously, and see i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your job as a policy maker. I hope you come prepared, and stay open minded to various challenges from voters. Good luck. 

Thank you.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請以政策優劣為投票的準繩

大馬民主其中一個問題是:大部份人都為政黨做事,為選民利益服務的人沒多少。舉例而言,大部份人在大選期間的主要政治參與是幫助政黨或候選人競選,而甚少去考慮怎樣幫選民爭取政治上更大的話語權。

不要以為支持宣稱自己擁抱進步價值的政黨或候選人就等於為選民爭取了更多話語權,實際上這不過是暫時的巧合,只要該政黨或候選人議程或政治目標有所改變,選民的訴求就未必得到兼顧。

說到底,幫助政治人物競選,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政治人物,選民只不過是間接受益而已。如果選民的利益建基於政治人物的道德操守,那選民的利益就是空中閣樓,毫無基礎可言。

這個問題根屬於一個前提:只有政黨執政,才能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然而,事實證明這不過是懶惰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政黨如果沒有制定好可行的政策,就算執政也只是獲得改革的權力,而不直接等同於帶來好的改革。要好的改革,就必須有好的政策。政策才是決定是否帶來有意義的改變的關鍵。

因此,重點根本不是誰執政,而是誰能拿出好的政策,拿出有利於選民的政策,並且能夠履行承諾。

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投票和鼓勵人們投票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施壓政客制定政策,檢驗政客的政策,並且以公開的方式進行,以備日後監督和問責。

我有時候天真地認為,只要非政府組織和選民一起合作,就有可能創造利於選民監督和問責的機制,但實際情況令人失望。許多非政府組織到最後還是依賴政黨去落實改革,以至於他們傾向支持個別政黨和候選人,而不是認真地檢驗和問責。

我能做的只有呼籲:請大家關注政策,以政策的優劣為投票的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