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邀魏家祥博士辯論死刑存廢之書函

2018年11月14日,我(曹永銘)出席了隆雪華堂民權委員會與婦女組聯辦的有關廢死議題的座談會,大會請來了林志翰博士、覺誠法師、黃書琪議員與魏家祥博士作為主講人。

座談會反應熱烈、座無虛席,遲來的與會者甚至必須站立或坐在室外聆聽,可見廢死這件事關正義的公共議題備受重視。

越是重要的議題,討論越該仔細。然而,座談會上人人立場不同,甚至截然對立,也有的社會人士缺乏公共說理的訓練,參雜了不少立場情緒與先入為主之見,令討論失焦。直到座談會結束,大家對廢死議題依然一知半解,不得要領,此誠有負諸位主講人與主辦單位的一番苦心。

有鑑於此,我與昔日辯論隊隊友吳敏儀憑著一腔熱血,大膽邀約魏家祥博士進行一場有關廢死的辯論。一者令廢死議題的討論能夠在一個更合適的平台進行,二來欲實踐公民問政之理想。

除了讓朝野議員之間辯論,公民也應該被賦予權利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拉近議員與公民、公民與政治和公民與公共政策的距離。理由是,議員是民選代表,理應回應公民的異見,而要令這樣異見發揮作用,不論是證明異見是錯誤的,還是鞏固議員原本的判斷為正確,都非得一個公開辯論不可。

朝野議員之間的辯論似乎已經涵蓋了上文提出的需求,但由於朝野議員各有政黨背景,辯論難免淪落至互揭老底互相指責的境況中,對了解議題毫無幫助。

我國目前的公共說理素質低下,對於學辯論的我而言,我有責任去示範正確的說理與思考方式,更有義務去捍衛我經過反思後認可的價值,並努力在這些價值鋪墊的社會中生活。

至於為什麼選擇魏家祥博士而不是其他。我的立場是贊成廢死,與林志翰博士和黃書琪議員相同,而剩下的兩位主講人中唯有魏家祥博士較接近反對廢死的一方,且是馬來西亞資深政治人物,論述能力與辯論勇氣兼備,是辯論的最佳人選。

這場辯論在隆雪華堂廢死座談會當晚已得到魏家祥博士首肯,但當時具體的細節尚未談妥。下文將說明我認為這場辯論比較可行的方案。

第一,這場辯論的進行模式我建議採取全國華語大專辯賽的賽制。具體流程為:

正方開篇立論4分鐘
反方質詢3分鐘
反方開篇立論4分鐘
正方質詢3分鐘
正方申論3分鐘
反方質詢3分鐘
反方申論3分鐘
正方質詢3分鐘
正方申論3分鐘
反方質詢3分鐘
反方申論3分鐘
正方質詢3分鐘
正方小結
反方小結
自由辯,雙方各有4分鐘可自由支配
反方總結
正方總結
*小結與總結共用時6分鐘,總結時間為6分鐘減去小結用時。例:小結用時2分鐘15秒,總結時間則是3分鐘45秒。*

之所以選擇全辯賽制是因為這賽制有利於雙方論述的開展,九分鐘的申論時間足以呈現己方完整的論證以及反駁對手的謬誤。

此外,此賽制也鼓勵雙方及時檢驗對手的論述,每一次三分鐘的申論後,對方能馬上進行質詢,對討論的條理與推進有積極的作用。

第二,這場辯論應在公共場合進行,無論學校或會館,只要能讓公民看見都可以接受。這場辯論的意義在於,讓公民從雙方的交鋒之中更清楚地把握議題,了解什麼說法可接受,什麼說法應剔除,在死刑存廢的議題上作出更理性的判斷。

若嫌麻煩,可退而求其次,閉門切磋,但須錄影和錄音,並在辯論結束後將視頻和音頻公開,上傳至社交網絡,供全民觀看。

第三,辯論的日期應落在魏博士決定應戰後的一個月。這是為了確保雙方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保證辯論的質量。辯論亦應在週末進行,方便公眾出席觀看,也將這場辯論對雙方的日常工作的干擾降至最低。

第四,雙方在備賽期間應盡力搜尋充足而可靠的資料,確保雙方言論有所依據,具備參考價值。

第五,辯論可以一對一或團隊戰進行。我傾向一對一,倘若魏博士擔心負擔太大,獨力難支,則團隊戰亦可接受。團隊戰限定一方最多四人。

第六,這場辯論的目的是針對死刑存廢進行深入的討論,不決勝負。

若魏博士有更好的建議,不妨提出。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五大元素臆說

拉曼大學辯論入門第一課即是講解五大元素。五大元素是指組成一篇論證完整的主辯稿的五個構件,分別是定義、背景、標準、論點及價值。由於主辯稿是整場辯論的基石,一切的交鋒都(理應)由此延伸,所以理解五大元素其實就是掌握了辯論的地圖,讓辯手知道該場辯論的進展如何(審局)。

我初學時只知道主辯稿須有這些構件,寫主辯稿也就照板煮碗,把相應的資訊和說法堆砌編排,於是寫出來的東西就像左拼右湊的科學怪人,文脈斷裂。也正因如此,對每場辯論的進展只有模糊的概念,很多時候都是個人直覺引導前行。

後來我重讀≪哲學家的工具箱≫,對三段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才把這五個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的構件進行有意義的連接,明白為什麼一篇主辯稿非有這五個構件不能完整。當然,這與教練們的設想不盡相同,最多只能說是我個人摸索的階段性成果,不是對五大元素的正解,這是讀者需要注意的。

在繼續說明我的理解之前,首先要搞懂什麼是論證。論證是一個邏輯推論的過程,其中必須至少有三個部件:前提(premise)、狀況(situation)及結論(conclusion)。這個推論過程供看法或論斷(結論)一個可檢驗的機制。

比如我們說曹小銘很卑鄙(結論),那我們必須告訴大家怎樣才算卑鄙(前提)(比如背叛是卑鄙的體現),而小銘到底做了什麼是符合這個前提的(狀況)(他出賣了朋友),我們才能確認小銘真的卑鄙。

主辯稿的功能是呈現己方立場的論證過程,所以我很自然地把五大元素中的標準(判斷立場如何得證的準繩)和論點(說明己方立場如何符合標準的論述)理解成三段論中的前提和狀況,而己方立場則是結論。

要注意的是,在論證之中的前提和狀況也可以視作某個結論,所以也會成為檢驗的對象。比如,我們總是可以質疑:為什麼判斷曹小銘是否卑鄙一定要以有沒有背叛朋友為依據,而不可以是否有鬍子為準繩?

或者:為什麼他出賣朋友一定是一種背叛,如果出賣朋友犯罪的資訊給警方,幫助他懸崖勒馬、改邪歸正,或者因此而救了無辜的性命,難道我們還會認為他是卑鄙之徒?還是會認為他大義滅親,明辨是非?

這裡須指出兩點。第一,論證在理論上是可以無窮盡的,除非找到一個無法進一步挑戰的理由。第二,只有三段論不足以達致完整的論證,我們仍須為前提(標準)和狀況(論點)作補充。

怎樣的理由才算得上“無法進一步挑戰的理由”?我的理解是,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但可以盡可能增加別人挑戰的難度以及論證的說服力。這個理由通常是符合辯題關鍵字定義或討論背景的事實(facts)、來自某個權威的判斷,或者常識。

比如說,判斷曹小銘是否卑鄙的準繩之所以是看他有沒有背叛而非有沒有鬍子,那是因為卑鄙是對個人品格的道德評價,而唯有從個人行為才可能推斷出其品格,鬍子則是一個人的外貌特徵,無法反映個人的品格。

再比如,我們有證人證明曹小銘並不是把朋友的犯罪資訊透露給警方,幫助他改邪歸正,而是出賣朋友的商業機密給競爭對手,自己從中謀求個人利益。這符合我們對背叛的理解。

上文陳述是對前提(標準)和狀況(論點)的補充,以“卑鄙”的定義告訴大家為什麼判斷標準是合理的,以及證明該狀況符合“背叛”的定義。下文再舉數例,以展示背景之於論證的意義。為了突顯背景的意義,我先用其他例子展示,而後才回到曹小銘是否卑鄙這主要例子。

我們都會覺得,吃人肉是錯的。倘若今日討論的吃人肉是在迫不得已,比如洞穴奇案的狀況(背景),我們還可以那麼篤定地說吃人肉一定是錯嗎?

我們都會覺得,弒父是大錯。倘若今日討論的弒父是發生在一個家暴的案件中,兇手弒父是為了保護被毒打的母親,我們還能那麼肯定弒父必然罪無可赦?

回到上文提過的這段話:為什麼他出賣朋友一定是一種背叛,如果出賣朋友犯罪的資訊給警方,幫助他懸崖勒馬、改邪歸正,或者因此而救了無辜的性命,難道我們還會認為他是卑鄙之徒?還是會認為他大義滅親,明辨是非?

這其實也是一種對話題討論背景的轉換,從我們對背叛的一般理解中變成某種特殊狀況,試圖確立出賣朋友未必是卑鄙的,甚至可能是難得的品格。

不難發現,某些判斷在特定的背景或語境之中會有不同的意義。這是因為,沒有一個論斷是面面俱到的,它們終究有各自適用的範圍與局限。正因如此,確認我們在什麼樣的語境中討論,往往決定了哪一種論斷更有說服力。

五大元素中定義與背景的功能大致明了,亦即,補充前提(標準)與狀況(論點)之所以成立的依據;或者反過來說,它們決定了在特定的議題裡,什麼樣的標準和論點是可以接受,什麼樣又是離題的。

最後大略說明五大元素中的價值。我最粗淺的理解是,當辯論順利進行到雙方都確立了自己最重要、最正確的論述,雙方都有可取之處,難分優劣之際,論述背後的價值將幫助我們決定何者更可取。

比如,當國家與敵國發生資源的競爭,領導人必須決定主戰與主和哪個方案更能保障一國之利益。這兩種方案的成功率也許不相伯仲,各有得失,停留在考慮方案的效益如何無法進行抉擇,所以必須從另一個層次來比較,這個層次就是兩種方案背後的價值取向。

主和方秉持的價值也許是國家應盡可能避免生命的損失,遵從國際共存的原則;主戰方秉持的價值也許是境況危急,不得不以武力爭奪資源。當這兩種價值呈現在決策者眼前,就看他願意擁抱哪種價值了。

有的時候,價值似乎不適用,比如曹小銘是否卑鄙這種辯論,本身就在作道德探討,第五元素似乎毫無必要。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被價值二字束縛,理所當然地理解成道德價值,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道德價值不過是其中之一。

所謂的價值,是立場的價值,簡單來說,是在叩問:接受你方的立場有何意義?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各不相同,要考慮不同的因素和論證策略。

比如主張曹小銘是卑鄙的一方可以有此結論:曹小銘是他朋友的商業夥伴,而他出賣朋友的商業機密即是卑鄙的體現。今日的討論不是針對曹小銘一人,而是針對他這樣有違商業倫理的行為我們必須予以譴責,並加以借鑒,以後決不與這類人有任何商業的合作。

簡言之,價值的交鋒把一般的辯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迫使我們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Icarus)和父親戴德洛斯(Daedalus)被困克里特島(Crete)。戴德洛斯是當世高明的匠人,雙手能製造任何想像得到的東西,區區克里特島困不住他。他用蠟和羽毛製成兩雙翅膀,打算飛出去。

啟程前,戴德洛斯警告伊卡洛斯說:“飛行時須注意,不能太貼近海面,以免羽毛受潮;也不能飛得太高,蠟會被太陽烤融。一旦翅膀受損,就會掉進海裡淹死。”

伊卡洛斯從未試過飛行,根本無從得知什麼樣的飛行高度才合適,於是建議道:“親愛的父親,使用蠟制翅膀飛行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而言實在太難了,您是當世最高明的匠人,能不能給我造一雙不怕受潮又不會融化的翅膀呢?”

戴德洛斯大怒,說道:“豈有此理!你是在懷疑為父的手藝嗎?”

伊卡洛斯連忙說道:“不是的父親,我只是想建議您用竹子和帆布之類不怕受潮又不會融化的材料製造而已。”

戴德洛斯大怒,說道:“你分明是覺得為父手藝不精!為父製造的東西哪一項不是巧奪天工,哪輪到你這黃毛小子來指指點點!”

伊卡洛斯說道:“對不起父親,是我錯了。這絕對不是您的手藝有問題,而是我太差勁了,不會飛行。為了安全起見,父親能否為我造一艘船?”

戴德洛斯大怒,說道:“你又是嫌棄為父的創造!我的創造巧奪天工,不能白費。你必須使用這翅膀!”

伊卡洛斯無奈道:“遵命,我的父親。為防萬一,父親你給我製造一個救生圈吧。”

戴德洛斯大怒,說道:“你又在懷疑為父......”未等他說完,伊卡洛斯苦笑著戴上蠟制翅膀,準備起飛了。戴德洛斯馬上哈哈大笑,說道:“孺子可教!”

於是,他們啟程了。伊卡洛斯太過緊張,不慎飛得太高,離太陽太近,蠟制翅膀融化,他於是掉落大海,被波濤吞噬。

戴德洛斯眼見兒子葬身大海,感到無比悲傷,一面往遠處的岸線飛去,一面沉痛地說道:“我的兒啊,為何不聽為父勸告,那麼肆無忌憚,飛近太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