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世中辯故事兩則

故事1. 

A:六四天安門大屠殺、新疆維吾爾集中營。

B:對方言論涉及政治未經證實或具挑釁性之敏感話題。

A::)。

Moral of the story:

人家誣陷你傳播假消息時,我們應該避免吸引仇恨,任由他說個夠。

故事2. 

A:六四天安門大屠殺、新疆維吾爾集中營。

B:對方言論涉及政治未經證實或具挑釁性之敏感話題。

主辦方:OK!我會提醒大家避免涉及政治敏感議題。

Moral of the story:

為了保護和平的假象,就算B國人明顯在扭曲事實,也不要去糾正,免得吵架就不好。

以上故事不是原創,如有雷同應該是抄襲。

所有人都有難處,都有不同的考量,我必須很努力地去同理大家。作為旁觀者,承擔後果的不是我,我只是站在非常安全的地方發表看法,當然會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有些事情就是因為我站在最安全的地方,我一定要說。

我認為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正面回應,包括否認所發表的言論為假,以及提供相關觀點的證據外,都是不對,也是弊大於利的選項。

弊害如下:

1. 讓B國人的言論審查滲透自由世界的辯論比賽,以及辯手的思想。

2. 幫助B國人掩蓋六四天安門大屠殺和新疆維吾爾集中營的事實。

3. 培養B國辯手成為小粉紅。

相比起避免麻煩,包括不必應對後續的爭執以及各種公關問題的利益,弊害影響更深遠,而且傷害更嚴重。

最後稍微提一提:

B國學生有可能是形勢所逼,應該體諒,不要欺人太甚。但體諒是不是就要避開對錯的交鋒?

說到底,主張體諒是因為怕罵錯不該罵的人,是預設了這個人是清醒的。

但是,如果他是清醒的,只不過為勢所逼,我們認真地反駁,怎麼算欺人呢?這反而是對他被迫做這件事的一種救贖。

如果他清楚知道自己這麼做是不對的,他內心有愧,而大家居然不教訓他,主辦方還贊同他,這樣的愧疚感豈不更甚?

身在自由世界,連捍衛真相,拒絕無理的言論審查都做不到(不願做),還辯論來做什麼?

說真的,我一線之差就破防了,真的只差一點。我不直接指名道姓,是僅存的理智。那種憤怒,不是因為B國人做了什麼錯事,而是我們怎麼回應這些錯誤。我不抒之於筆,真的是無法冷靜下來。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辯論場外

辯論mamak的評論水平有待改進。雖然偶爾出現有趣的觀點,但往往都會去到錯的落點。

比如,馬大強悍的原因之一是掌握了辯論界大量的資源,這項觀察是對的。這些資源不僅僅是吸納了優秀辯手、能夠參加國際賽累積經驗那麼簡單。更強大的是,隊伍夠大,就有機會產出更多繼續待在辯論界的人,並且讓大家效仿他們的方法和風格。他們會成為評審、中學乃至大專辯論隊的教練,以及成為比賽的主辦方。

辯論比賽的勝負嚴格來說沒有可量化的標準,即便是專業的辯論人,也可能受到自身對辯論的認知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判斷。因此,即便不是有意為之,強大的辯論隊伍還是會比小隊伍更有優勢。說到底,戰爭比的是綜合國力,軍隊的規模、單兵作戰能力、司令長官的素質等,不過是整體力量的一環。後勤、經濟、宣傳、情報等,也會對戰局有顯著的影響。所以會有“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一說。

當然,更有優勢不證明小隊伍遇到大隊伍就必定沒有勝算。以弱勝強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認識了現況,辯論mamak上有人會認為,應該改變認知,不要假定馬大是最強;有人會抱怨,馬大搶奪了其他學校的資源,很壞!然而,這些都只是承認自己目前對馬大這種江湖大派毫無辦法而已。

抱怨不解決問題,這不必贅言。而要求人們放棄馬大最強的印象,也是不切實際,因為實際上他們就是比較強。而且,否定現況會影響我們對症下藥,更難超越馬大。

認識現況,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問題是,我們小隊伍要如何創抵消大隊伍的優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小隊伍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產出辯論評審、帶隊和辦比賽。我們是無法阻止馬大繼續擴大他的優勢的,唯一可行的做法是跟上腳步,避免差距擴大。

以我的觀察,大部份辯論隊的訓練都將力量集中在怎麼打比賽,卻甚少投放精力在怎麼評比賽、辦比賽和辯論教育的理念的討論上。只有到了近期,多家辯論教育機構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現狀。

此外,認識到辯論不僅僅是上場選手之間的比拼,也有利於我們反思隊伍的戰術。具體怎麼改我給不出建議,真的是因人而異,因時制宜。然而,這種自覺至少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評估不同回應和攻防的成效。這一點的改變有多重要,我不知道,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可能會讓我們出現“與評審的判斷落差甚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