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再生能源的趨勢與挑戰:許傳真專訪

現代戰爭制勝關鍵已經不是誰的武器更多、殺傷力更強了。現代戰爭打的就是資訊戰,誰能掌握先機,誰就掌握了戰局。商場如戰場,商人都喜歡談未來趨勢,正是因為他們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

說起未來趨勢,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走勢,但現代最關鍵的領域走勢,可能要數能源領域。

能源是文明之本,一切的發展,其實都與能源的使用息息相關。目前,全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是石油天然氣,誰掌握了“黑金”,就執天下之牛耳。然而,石油天然氣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按照目前的開採和使用率,預計2060年左右就會枯竭。此外,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候變遷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減碳排放已經成為多國的發展指標之一。因此,對能源領域而言,最關鍵的就是尋找替代方案,而再生能源,就是能源領域未來的大勢所趨。

雖然,再生能源不是什麼新鮮課題,但人們對其知之甚少,至少,在大馬是這樣。《資匯》有幸專訪太陽能公司Plus Solar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員許傳真,希望他的分享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大馬再生能源市場的現況和趨勢。

再生能源的三大趨勢

許傳真認為,“未來能源趨勢可分為3個D,分別是De-carbonized(去碳化)、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和Digitalized(數碼化)。”

所謂的去碳化是指未來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減少碳排放量,換言之,企業已逐漸意識意識到溫室效應對人類帶來的危機,並重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目前,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是許多公司的發展指標之一。根據匯豐銀行公佈的數據,邁入2021年,有65%的大馬商家維持或更加重視業務的可持續發展,94%的大馬商家贊同改變營運模式以符合環保理念的需要。

許傳真也指出,部分銀行甚至不再為從事煤火發電的公司進行融資或貸款。匯豐銀行就曾於2020年推出優先考量有助於全球經濟達致零碳淨排放的融資與投資計劃,該計劃預計在2030年為這方面提供7500億至1兆美元的融資。此外,國油和國能這些能源公司也逐漸重視並投資再生能源,凸顯了去碳化的勢不可擋。

所謂的去中心化是指電力的使用逐漸減少對中央供電的依賴,實現自給自足。目前,大馬太陽能發電正逐漸使這趨勢成為可能。在家居甚至商場安裝太陽能光伏板,通過太陽能發電,就能滿足居家能耗的部分需求。

相對依賴中央供電,這或許在某程度上是更可靠的電供選擇,特別是在偏遠的、供電不穩定的地區。此外,去中心化的供電也會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如果由中央供電,發電廠可能離我們很遠,在電力傳輸的過程中,會有30到40%的電力因此而流失掉。但如果是使用太陽能光伏板發電,就安裝在屋頂上,相隔那幾米,電力的流失就會大大減少。”許傳真解釋道。

數碼化同樣有利於提升能耗效益。“通過軟件的監控,我們能夠精準地掌握用電量,就像現在的智能手錶。”這有什麼好處呢?一般家庭可能意義不大,但對工廠來說,有可能因此提升營運效益。“比如說,管理員能夠掌握生產線的能耗數據,從而對生產線進行優化。”

這對再生能源尤其重要。“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都仰賴外在條件,這就導致電力的生產相對不穩定。要保證電供的穩定,就需要一個智能電網幫助管理和調節電供。”

雖然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三大趨勢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目前似乎還遠遠未到理想的狀態。

許傳真認為,“以太陽能而言,大馬目前尚在非常初步的階段。”太陽能在大馬已經算是發展最好的再生能源了。“但在未來10到15年會成為重要的能源之一。”雖然如此,許傳真認為以當前的發展來看,再生能源暫時無法全面取代油、氣、煤的火力發電,我國的電力系統更大的可能是發展成混合發電。按照估算,大馬預計在2030年達成2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未來也許會進一步提高。

技術挑戰

然而,要達致這個目標卻不容易,仍有許多努力需要完成。這些問題可分成3個面向,分別是技術的挑戰、普及的困難和市場需要進一步開放。

首先說技術層面的挑戰。如前所述,再生能源電供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陰天雨天,導致太陽能發電效率降低,這就需要一套智能系統去操作,進行調節,保證電供的穩定。這意味著,大馬的電網需要進一步升級成智能電網。除了軟件系統外,還包括了許多基建發展要進行。

我國在這方面雖然相對落後,但所幸有一些國家可以參考,比如德國和中國,在部分地區就有智能電網管理電供。事實上,Plus Solar公司本身也自主開發了一款電力智能管理平台(Smart Energy Measuring Platform)的軟件。因此,克服這項挑戰指日可待。

除了電力管理系統外,許傳真認為太陽能下一個最重要的技術發展將會是儲能系統。目前的儲能系統技術尚不成熟,容量偏低,主要原因是使用並未普及,價格相對較高,研發的吸引力也相對較低。再生能源若沒有足夠強大的儲能系統,產生的能量很可能會輕易地流失,也更加仰賴外在條件而不穩定。以太陽能為例,若能夠有效地儲藏能量,即使在陰天雨天,也可以使用之前在晴天時儲存下來的太陽能電力,減少天氣對太陽能電供的影響。

許傳真預計,儲能系統在未來5年或有所突破,關鍵在於電動汽車(EV)的發展。“電動汽車與再生能源同樣面對在儲能系統上的問題。但隨著電動汽車逐漸被更多人使用,有了更多的研發和發展,其儲能系統的難題終究會被解決,再生能源也會因此受益。”

普及的難題

為什麼再生能源有那麼多好處,大馬到現在仍不普及?這或許與我國的電費結構有關。

許傳真說,“我國的天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相當豐富,用以發電,令我們的電費相對便宜。事實上,大馬的電費比世界上多數國家都低。這對國民是福音,對再生能源商家就是挑戰了。”以2018年的數據來看,大馬電費是全球第4低,僅高於瑞典、中國和台灣3個國家。“由於再生能源仍處於初始階段,價格高企,很難與低價的傳統發電競爭。國人對再生能源興致缺缺,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我們無需沮喪,因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價格會逐漸回落。以太陽能為例,“10年前安裝太陽能光伏板,每瓦(W)可能需要10令吉左右,現在每瓦價格在4到5令吉之間,1千瓦(kW)的光伏板便是40005000令吉。”從電費來看,也已經逐步縮小與傳統發電的差距,目前相差無幾。

許傳真更指安裝太陽能是個不錯的投資,“一般而言,安裝太陽能的費用在3年內就可以回本,而太陽能光伏板的保修期長達25年,也就是說,接下來20多年的電費都省下了。對公司和廠商而言,甚至能得到政府的稅務減免,最高甚至可以減免48%,內部收益率(IRR)也在20%左右。”隨著時間的推進,相信再生能源終能與傳統發電競爭。

大馬能源市場需進一步開放

最後的挑戰在於能源市場的不夠開放,導致私營公司進入能源市場的興趣不高。目前,能源市場都是國營公司主導,私營公司很難與之競爭,上文提及的電費結構即是結果之一。若沒有私營公司進入,國營公司沒多少競爭,那再生能源相關的技術進展也就會相對滯後,價格和服務之間也會因為少了競爭而無法進一步優化。

這不是說政府對再生能源毫無作為,而是做得不夠多,還能做得更好。實際上,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從稅務的減免,到淨電能計量計劃(NEM),再到大型太陽能計劃(LSS),都可以看出政府逐漸注重再生能源的發展。為了達致2030年再生能源佔國家總發電的20%,政府預計將投入330億令吉。

除了開放能源市場,許傳真也認為,既有的再生能源計劃可以進一步擴大或優化,比如擴大淨電能計量計劃(NEM)的固打。NEM3.0的固打為500兆瓦(MW),但其實這個頂限是NEM和NEM2.0時設下的,目前太陽能的潛力應該可以超過500兆瓦,甚至上探1吉瓦(GW,等於1000兆瓦)。

總體而言,大馬的再生能源前景可期,是朝陽企業。

Plus Solar的未來

作為太陽能的先驅者之一,Plus Solar未來的發展也令人期待。

許傳真透露,公司在未來將有更多的嘗試和發展,而且這些發展不止於太陽能而已,還會涉及其他技術的開發和投資,比如電力管理軟件等。另外,儲能系統的研發和投資也將會是其中一個著重點。

既有的業務方面,當然會繼續維持。他也表示,接下來會逐漸放眼海外市場,比如在越南等國家擴張。他說,那裡工廠多,應該有不少商機。

詢及Plus Solar未來會否上市,許傳真不排除這個可能,但目前最重要的還是打造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予客戶。

刊於≪資匯≫第626期。

爬山隨筆

今天與朋友爬山,遇到一件事久久不能平靜。

一個約莫10歲甚至更小的妹妹跟著她其餘3個兄弟姐妹,一同爬上一處相當陡峭峭壁,幾乎呈直角,是需要手足並用,拉著繩子上去的。

對於我這樣的成年人,其實挑戰性不大,只有那幾米高,我們輕而易舉就上去了。可是,對於人小力弱,身形矮小的小朋友而言,那是即危險,又吃力的事情。

為首的是哥哥,是個充滿自信和魄力的小男生,他是一眾兄弟姐妹的領頭羊,負責帶著弟妹上山。哥哥似乎有過一次攀登經驗,表現得對爬上這處峭壁相當熟悉,甚至,讓我覺得他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他還說要帶我們這些第一次上山的大人們走。

不知是我沒有留意到還是怎樣,我沒有看到他們的家長。基於某種責任感,我與一位朋友多留了個心眼,在他們爬上來的時候等著,心想如果有什麼意外,或許可以幫忙。但後來我發現我們與那哥哥一樣,都托大了。

上山還算順利,到了往下攀爬時,問題就大了。哥哥首先下去,身形矯捷,安全到了離我們4、5米的地上。

4兄弟姐妹中有個弟弟,應該不超過3年級,非常嬌小,很吃力地往下爬去,即看不到峭壁上的落腳處,腳也經常夠不著。我在上面稍微指點他,讓他慢慢下,不要緊張。因為,他早已下去的哥哥表現得相當急躁,還重新爬上一段路,想接著他。這麼危險的事,我阻止了他。幸好弟弟安全落地。

到妹妹了,她很害怕,很緊張,很艱難地攀下去。我依然在上面看著,在她慢慢下去的過程中,偶爾指點一下。然而,她還是很緊張,下到一半,終究失足,身子貼著峭壁,腳已經不知道該踏哪裡了,只有手還抓著繩子。也慶幸,哪裡剛好沒那麼陡峭,勉強能依附著山壁。

我知道哥哥也很緊張,他感覺自己責任重大,因此表現得更急躁,甚至罵了妹妹。妹妹很害怕,於是大哭。我只能在上面幹著急,什麼都做不了。

最後,她的爺爺飛快地上來把他接住,才算有驚無險。

記錄這段,主要是看到哥哥和想到自己。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哥哥覺得可以接住妹妹,可以帶領他們,因為自己已經有過1次成功經驗。但事實是,爬山這樣的活動,隱藏的危險和意外根本難以逆料,即便非常小心的專業人士,也可能發生意外,何況我們這些業餘者,何況更年幼的孩童?

我在上面想看著他們下去,以為這樣會比較好,能夠提供更好的支援,必要時拉著她們,不讓他們往下掉,但這也錯了。出事時我根本無法思考,只是在想,如果悲劇發生怎麼辦。

如果我夠冷靜,思維夠縝密,我應該先下去,才讓他們下來的。因為我在下方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落腳點,也能夠給到更好的支援,比如在小妹妹失足時,接她一把。我夠高體型夠大,哥哥不能,他很小。

家長也明顯犯了同樣的錯誤,對孩子太有信心。我其實覺得讓孩子自由探索和冒險是很值得鼓勵的,但這始終必須建立在風險可控、傷害可承擔的前提下。

假設悲劇發生,小妹妹繼續往下掉,雖然離最低處不是很遠,但應該也有好幾米,擦傷什麼的不在話下,骨折應該也在意料之中,會不會死呢?可能不會,但如果留下什麼後遺症,那也是抱憾終生了。

無論如何,非常慶幸小妹妹無大礙,否則,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應了。有一瞬間,我在哥哥身上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所以其實我也很難責怪他,因為我大概能夠理解那種想要擔當大任,受到肯定,緊要關頭又不知怎麼處理自己的慌張而破口大罵的情緒。

也不是要責怪誰,那沒太大意義。但,我們要時刻謹記,要認真和誠實地評估自己。我應該在他們爬上來的時候就嘗試勸阻,但我沒有,我隱隱覺得,孩子的嘗試是好的,有什麼事,我還能照看一二。那一刻,我已經錯估自己的能力和風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