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我(曹永銘)出席了隆雪華堂民權委員會與婦女組聯辦的有關廢死議題的座談會,大會請來了林志翰博士、覺誠法師、黃書琪議員與魏家祥博士作為主講人。
座談會反應熱烈、座無虛席,遲來的與會者甚至必須站立或坐在室外聆聽,可見廢死這件事關正義的公共議題備受重視。
越是重要的議題,討論越該仔細。然而,座談會上人人立場不同,甚至截然對立,也有的社會人士缺乏公共說理的訓練,參雜了不少立場情緒與先入為主之見,令討論失焦。直到座談會結束,大家對廢死議題依然一知半解,不得要領,此誠有負諸位主講人與主辦單位的一番苦心。
有鑑於此,我與昔日辯論隊隊友吳敏儀憑著一腔熱血,大膽邀約魏家祥博士進行一場有關廢死的辯論。一者令廢死議題的討論能夠在一個更合適的平台進行,二來欲實踐公民問政之理想。
除了讓朝野議員之間辯論,公民也應該被賦予權利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拉近議員與公民、公民與政治和公民與公共政策的距離。理由是,議員是民選代表,理應回應公民的異見,而要令這樣異見發揮作用,不論是證明異見是錯誤的,還是鞏固議員原本的判斷為正確,都非得一個公開辯論不可。
朝野議員之間的辯論似乎已經涵蓋了上文提出的需求,但由於朝野議員各有政黨背景,辯論難免淪落至互揭老底互相指責的境況中,對了解議題毫無幫助。
我國目前的公共說理素質低下,對於學辯論的我而言,我有責任去示範正確的說理與思考方式,更有義務去捍衛我經過反思後認可的價值,並努力在這些價值鋪墊的社會中生活。
至於為什麼選擇魏家祥博士而不是其他。我的立場是贊成廢死,與林志翰博士和黃書琪議員相同,而剩下的兩位主講人中唯有魏家祥博士較接近反對廢死的一方,且是馬來西亞資深政治人物,論述能力與辯論勇氣兼備,是辯論的最佳人選。
這場辯論在隆雪華堂廢死座談會當晚已得到魏家祥博士首肯,但當時具體的細節尚未談妥。下文將說明我認為這場辯論比較可行的方案。
第一,這場辯論的進行模式我建議採取全國華語大專辯賽的賽制。具體流程為:
正方開篇立論4分鐘
反方質詢3分鐘
反方開篇立論4分鐘
正方質詢3分鐘
正方申論3分鐘
反方質詢3分鐘
反方申論3分鐘
正方質詢3分鐘
正方申論3分鐘
反方質詢3分鐘
反方申論3分鐘
正方質詢3分鐘
正方小結
反方小結
自由辯,雙方各有4分鐘可自由支配
反方總結
正方總結
*小結與總結共用時6分鐘,總結時間為6分鐘減去小結用時。例:小結用時2分鐘15秒,總結時間則是3分鐘45秒。*
之所以選擇全辯賽制是因為這賽制有利於雙方論述的開展,九分鐘的申論時間足以呈現己方完整的論證以及反駁對手的謬誤。
此外,此賽制也鼓勵雙方及時檢驗對手的論述,每一次三分鐘的申論後,對方能馬上進行質詢,對討論的條理與推進有積極的作用。
第二,這場辯論應在公共場合進行,無論學校或會館,只要能讓公民看見都可以接受。這場辯論的意義在於,讓公民從雙方的交鋒之中更清楚地把握議題,了解什麼說法可接受,什麼說法應剔除,在死刑存廢的議題上作出更理性的判斷。
若嫌麻煩,可退而求其次,閉門切磋,但須錄影和錄音,並在辯論結束後將視頻和音頻公開,上傳至社交網絡,供全民觀看。
第三,辯論的日期應落在魏博士決定應戰後的一個月。這是為了確保雙方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保證辯論的質量。辯論亦應在週末進行,方便公眾出席觀看,也將這場辯論對雙方的日常工作的干擾降至最低。
第四,雙方在備賽期間應盡力搜尋充足而可靠的資料,確保雙方言論有所依據,具備參考價值。
第五,辯論可以一對一或團隊戰進行。我傾向一對一,倘若魏博士擔心負擔太大,獨力難支,則團隊戰亦可接受。團隊戰限定一方最多四人。
第六,這場辯論的目的是針對死刑存廢進行深入的討論,不決勝負。
若魏博士有更好的建議,不妨提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