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是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很廉價很空洞,也可以很真誠很實在。它的屬性,取決於各種情況。
要看透道歉的屬性變化,首先要明白道歉的意義是什麼。從最本質來說,道歉是一種語言工具,用來表達自己對所犯的錯誤有所認知,並且請求原諒。這是真誠的道歉,其構成由「知錯」、「認錯」和「請求原諒」三個構件構成。其中的「請求原諒」也包含了「不會重犯」的內涵。真誠的道歉之所以必須具備這三個構件,是因為:
1. 如果不「知錯」,就不可能做到「不再重犯」,因此「請求原諒」就沒有了基礎。一個不斷重犯的人我們會更願意原諒,還是更不願意呢?多半是後者吧。
2. 如果不「認錯」,那就會令因為你的錯而生氣的人失去「原諒」的正當性。「原諒」必須建立在人們承認自己有錯的基礎上。一個「知錯」而不「認錯」的人,也很難稱得上真誠。
3. 道歉的最終目的必定是「請求原諒」,希望重歸於好。如果道歉不是以此為目的,道歉就沒有了必要。反正都不會想跟對方和好,還那麼麻煩去道歉作麼。
理解了「曹永銘道歉三元論」就容易辨識其他屬性的道歉了。
什麼是廉價?廉價就是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沒什麼價值的東西,就是隨便都可以拿出手的東西。為什麼道歉可以隨便呢?必定是缺失了某種需要認真看待的元素,比如「知錯」。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事,要去思考錯誤的構成,造成的傷害,甚至是如何避免,這些都不是隨便拿得出手的,都需要時間和精神的。空洞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沒內涵的道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道歉,是因為其他人的要求才道歉,那多半是不真誠的。因為這樣的道歉,其「知錯」和「認錯」的元素很可能是不完整的。如果真的「知錯」,想要「認錯」,就應該會自動道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道歉之後,還是會不斷重犯的,那這樣的道歉其實也是不真誠的。因為這樣的道歉,在「知錯」和「認錯」上同樣存在缺失。他不是沒有認真反思錯誤的緣起,就是不承認那是一件錯事,也不打算避免重複。
其實,不真誠的道歉,就是單純把道歉視作獲得「原諒」的工具而已。他們要的,僅僅只是規避生氣和錯誤所導致的各種問題,至於被冒犯的人該怎麼辦,彌補錯誤要怎麼做,預防錯誤又該如何等問題,對他們來說全部都不重要。
不真誠的道歉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因為它不僅沒有價值,還在某程度上剝奪了人們繼續生氣的權利。說了道歉,就理所當然地覺得應該被原諒,或至少不被追究,是所有不真誠的道歉,所共享的核心。
我當然不是史坦伯格那種層次的學者,但當你遭遇的敷衍夠多,又願意略加思索,你也可以對道歉有比常人深入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