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全世界的勞動者,聯合起來!——看中國人的《美國工廠》


中國共產黨靠底層人民起家,擔著共產主義的大旗,喊著為勞動人民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口號,建國70年來打地主、打右派、打封建、打資本家,把所有壓迫無產者的人都打過了一遍,中國由此變成了紅色帝國。隨後,改革開放,共產主義大國“和平崛起”,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大經濟體,地位足可與美國分庭抗禮,但是,勞動人民也起來了嗎?無產者的權利得到保障了嗎?世界,有變得更公平嗎?

美國,資本主義大國。萬惡的資本主義像巨獸兇神般吞噬勞動者的血汗、剝削勞工了吧?萬惡的資本家如邪神餓狼,殘害無產者了吧?按道理,美國的工人比中國慘,比中國可憐,是這樣嗎?

“是的,一定是這樣,”有人說。“就該讓中國人教育教育美國人,讓他們看看中國人怎麽建廠,怎麽管理吧!”有人接著說。這部紀錄片,正是想讓我們看看一個中國人在美國開設工廠是怎麽操作、怎麽管理,而這些操作和管理又帶來了什麽效果。

故事的開始,是美國俄亥俄(Ohio)州的一家汽車工廠——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旗下的工廠關閉了。這家工廠的關閉,令一眾員工傷心落淚。這其中既有不舍,也有對未來的憂慮。數以千計的人們因此失業,被各種焦慮與無奈困擾。

此時,一個中國富豪曹德旺決定在該處設廠做玻璃,取名福耀(Fuyao Glass America)。他的投資為當地創造了千余個工作機會,這無疑為居民帶來了曙光與希望,失業的低潮與陰霾似乎冰消雪融。福耀之名,意頭甚好。除了工作機會,文化之間的交流似乎也令工人感到新鮮,事因福耀也從中國帶來了約200名員工。

開廠的初期,美國工人甚是感激,也與中國員工相處融洽。然而,隨著時日的推進,漸漸出現了摩擦。

在美國工人的角度看,他們的薪金太低了。有位員工在通用汽車車廠工作時,時薪為29美金,如今到了福耀,時薪只有14美金,少了一半,難稱得上是體面的薪金。此外,工作環境也不安全。有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在福耀的工廠受了工傷,這是他在通用汽車工廠的15年裏從未發生過的。

工廠在設計上也有許多缺陷,比如生產線排列太擁擠,而且工作環境的溫度偏高,有的加工房只有一個出入口,火警發生恐怕不利於逃生。更有甚者,受工傷的工人沒有獲得保障,面臨被辭退的風險。終歸一句,美國員工認為廠家不尊重工人,不考慮工人的安危。

在廠家而言,美國工人效率低下,不能吃苦,而且很難管制。為此,他們安排了一次培訓,讓美籍管理層到福耀的中國工廠觀摩學習。中國之旅令他們大開眼界,除了驚嘆中國員工的效率之高、刻苦耐勞,也佩服他們的紀律與服從。比如,有一中國女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一年才回家一兩趟,家中年幼的孩子見她的時間極少,問她累不,她說,“當然累,但有啥辦法?”也有員工負責回收與分類玻璃碎片,而連防割手套也沒有配備,卻毫無怨言。

工人被剝削,主因源於勞資雙方的權力不對等,不論美中,工人都暴露在壓迫與欺淩的風險之下,只不過,因為不同地區的制度之優劣而程度有高低之別罷了。保護工人的其中一種制度,就是工會。所謂的工會就是工人團結起來制衡資方、在必要的時候適當施壓、維護工人的權益的共同體。

中國有工會嗎?有,不過福耀工廠的工會會長是主席曹德旺的妹夫。美國呢?有,不過需要工廠的工人投票表決是否要成立工會。隨著美國工人的不滿與日俱增的是對成立工會的強烈訴求,當然,廠家與一些美國員工貌合神離,更不在話下。

廠家因是做出反應,試圖影響投票結果,各種手段不一而足。比如針對一些鼓吹成立工會的員工,增加他們的工作量,或者借故辭退他們,最厲害的是強制員工出席各種促進勞資關系的講座。所謂促進勞資關系的講座,說白了就是恐嚇對廠家有異議的員工。影片也介紹,這些反工會咨詢業(Union Avoidance Consulting Industry)自上世紀70年代穩步發展。

最後的結果是,60%的員工投票反對成立工會。他們接下來會過得怎樣?沒人知道,紀錄片到此結束。

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其實尚有許多可以討論的地方,比如工廠管理層如何形塑員工們對工廠的歸屬和認同感,比如中國工人離鄉背井來到美國的辛酸,而最重要的,是看看工人在現代世界的處境,看看他們為了生活作出的犧牲,以及為了工作而承受的種種不自由、不公平,甚至,面臨被機械化取代的他們,未來在何方。

回到開篇提出的問題:在共產主義國度的工人有比在資本主義國度的工人過得更好嗎?我認為是沒有的,甚至,中國工人的狀況更加嚴峻,承受的壓力更大,受到的保障更少。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也不過是更極致的資本主義罷了?

它們成為了馬克思批判的對象,它們成為了馬克思理想的背面,它們異化(alienated)了人。也許,我們要吸取歷史的教訓,保障工人的永遠不是什麽主義,而是制度。不要擁抱主義,要建立制度。


刊於《藍視角》201912期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社會契約演算法

[一]

社會契約是社會形成之時社會成員之間或明示或暗示認可的合作和共存的協定,生活在社會中就必須依循這些共識,若不遵守就不能享有該社會的生存資源和發展機會。社會契約的約束力來自於人們的“認可”,而“認可”有著最高的道德約束力。然而,人們以這樣的模式理解社會契約會引發兩個難題:

一、社會契約制定之後出現的人們怎麼辦?他們一出生就在社會之中,被社會裡的各種法規和制度約束,但他們卻不曾同意過這項契約。

二、就算在契約制定之時“認可”了,但後來情況有所改變,契約的內容不符合我的生存和發展的利益該怎麼辦?

這其實不難解決:一、“認可”不必只限定在契約制定之時,而可以在制定之後的每一個時間點。要怎麼做到?不斷進行反思、審視和判斷社會契約是否合理,是否值得自己的“認可”。二、修訂契約內容,令其契合時代的變遷。

契約精神看重每個社會成員彼此之間的共存與合作是否合宜,努力尋求共識,從而更好地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保證社會的穩定。由此可見,那些開口閉口要尊重社會契約,不容許挑戰的人其實根本沒有契約精神,他們只有霸權和私慾,因為他們不在意你們現在活得怎樣,不反思契約內容會否不利於某些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

你猜猜我說的社會是哪裡?

[二]

人們簽訂社會契約,脫離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社會,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倘若社會成員擁有行使武力的自由,這將與進入文明社會的目的相悖,因為社會成員有可能相互傷害從而影響生存和發展。但沒有武力的社會將難以維持穩定,因為社會內外都有可能出現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如果有武力和放棄武力都不是理性的選擇,那麼問題就不是要不要,而是要怎樣的武力才合理。

於是,人們想到了折中的方法。當人們選擇進入文明社會時,必須放棄使用武力的權利,避免成員之間互相殘殺。而這些權利將交由社會特定的成員(警察和軍隊),讓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使用保護社會。為了防止軍警錯誤使用武力,他們必須受到社會全體人的監督。但問題來了:合法武力既然已經掌握在軍警手中,不能合法使用無力的社會成員又如何能有效監督呢?

答案是:保留收回合法使用武力的權利。如果軍警錯誤使用武力,那就意味著他們行使武力並不符合保護社會的目的,甚至更有甚者,這些武力持有人已經在傷害社會本身,成為了社會最大的威脅。那麼,保護社會的責任自然不能由這些人肩負。在此情形下,社會成員只好暫時擔起這個重擔,自己保護社會,直到威脅解除。

然而,這不代表人們可以隨意使用武力。人們也必須像監督軍警一樣監督自己,也必須像要求軍警對使用過的武力負責任那般承擔起責任。在文明社會裡,使用武力的唯一理由只能是保護社會成員,而能使用的武力上限等同於解除威脅所需要的武力。

只要符合需要,我們沒理由反對或譴責人們使用武力去禁錮、傷害甚至抹殺威脅社會者,正如我們認可軍警那麼做一樣。

[三]

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和生存機會,簽訂了社會契約,脫離自然狀態,進入文明生活。如何更好地一起生活,即是政治思考的起點。一個人的世界不存在政治。

然而,協調各方、使其能夠和睦共處、相互協作並不是一個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的問題,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產生變數,因應不同的變數需要有不同的方案。因此,政治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投入的工作。

社會中的人們當然要介入政治,因為這關乎他們彼此之間的生活,但同時也意識到,他們還需要從事生產,維繫社會的運作,無法把時間全都花在政治問題之上。

於是,人們就想到委託特定的一批人專門從事政治工作,全心全意解決和協調社會成員一同生活的問題。這批人叫政客。

為了協調社會成員的生活,政客必須掌握一定的權力。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掌握了支配人們生活的權力的政客為什麼一定會維護社會成員的利益,而不是使用權力為自己或特定群體爭取更多的好處?

答案是:他們權力的源頭必須且只能是人們的意志,當他們違背了人們的意志,人們就有權利收回曾賦予的權力(一般而言是在下一屆大選時收回)。223事件之所以令人憤怒,正是因為部分政客企圖違逆人們的意志,這令人們感到冒犯。

社會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的個體組成,他們各自有不同的欲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有的人總會認為223事件是可被接受的,甚至,社會的大部分人可能從中得益,那我們怎麼斷定223事件始作俑者違逆了人們的意志?答案是,他們未經人們的意志就否定了上一屆全國大舉的結果。

選舉收集人們的意志,選舉的結果就是不同的意志博弈後的最終結果,也是人們意志的最高代表。落敗的意志必須尊重勝出的意志,就算再不滿意這結果,也必須等到下一屆選舉,再次徵求人們的意志。人們的意志只能被人們的意志否定,而不是被委託的政客。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太平山志《Beguiled: On Larut Hills》

開車北上和豐,路經怡保,驚覺原本聳立大道右側的幾座石山青蔥不再,失去了天工鬼斧的自然氣派,剩下的只有觸目驚心的塵土石色,山形宛若被餓狗咬過,不成模樣,心中頓感不忍。

所謂不忍,出自《孟子》“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憐憫或惻隱之心。孟子用了很生動的日常經驗來告訴我們何謂“不忍”。他說:“你看見小朋友掉入井裏,心中會感到憐憫,想去救他。”又說:“君子一般不會走近廚房,因為聽到動物被宰殺的哀嚎,就會不忍心吃它們的肉。”

對人如此,對獸如此,對物大概也如此。為什麽會不忍?因為我覺得此山與我有所聯系,我每次去和豐都會路過此地,都會看見它,讓我因長途駕駛和久居繁忙喧鬧的大城市而困頓萎靡的精神稍稍一振。

就像你家的布偶,它也許不會說話、沒有生命,但十數年來一直伴你左右,出現在你的喜怒哀樂之中,你總會有親切之感,不會隨便亂丟,也不會允許你媽拿去肢解掉當抹地布用。若不幸丟失,你也會感到難過,想找回它。

反過來說,為什麽有人,特別是政客和商家,忍心破壞這座石山呢?因為他們並未與此山產生聯系。對他們來說,這座石山不過是死物,不過是待開采的鈔票礦。

這裏無意批評相關的政客和商家,我只想指出,當你把死物看作死物,沒有情感的羈絆,你就可以毫不猶豫地利用它們,為自己生產利益。而如果對死物產生感情,就有可能會成為驅動人們去捍衛它的動力。要產生感情,首先要理解。理解它的意義,理解它的價值,理解它的美。

然而,要怎麽去理解呢?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親身與之接觸。如果無法做到,看看照片,閱讀它的歷史,亦庶幾近矣。《Beguiled: On Larut Hills》就是這麽一本書,只不過,寫的不是怡保石山,而是在怡保更北的太平拉律山(Bukit Larut,亦稱Maxwell Hills)。

拉律山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山區度假村,由19世紀的英殖民者開辟建立,是太平有名的旅遊景點。上下拉律山目前只能乘搭吉普車,此外就是步行。由於道路狹窄,吉普車班次並不多,於是有人建議增設纜車。增設纜車雖然能令上下山更便利,卻也無可避免地會對拉律山的自然生態造成影響。所以,霹靂州政府去年已經確認不會實行這項計劃。州政府這項決定當然是對的,但對於想親身與拉律山接觸的更多人,恐怕是一件壞消息。

在此,就更凸顯出這本書的意義。本書作者Liew Suet Fun女士原是太平人,離鄉上大學後一直漂泊在外,直到2015年重回太平,與丈夫Peter入主拉律山的一間屋子,叫The Nest。

本書對拉律山的景物之描寫生動而細致,除了文筆之佳,亦少不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搜集。這其中包括了拉律山生態環境的各個物種的來歷和性質、各建築和設施的歷史、當地居民的生活等知識,令本書不止於作者山居歲月的敘述、從她的視角和經驗出發而已,還有助吾輩真正理解和認識拉律山的全部。這可以從她對書中大量的照片的註釋和說明看出來,敘述之詳盡,可見用功之深。

閱讀此書,雖身不能至拉律山,亦勝是親到拉律山,與它形成某種連接。讀過一遍,仿佛自己就曾在拉律山上呆過一段時間,生出“嘗僑居是山”的情感。

人類的世界瞬息萬變,當初聳立怡保的石山,可以在不知覺中被開發摧毀,難保拉律山不會有一天也面臨同樣的命運。希望以後有人想染指拉律山的時候,我們會心生不忍,進而挺身捍衛。



註“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這句話出自《鸚鵡滅火》的典故,故事大意如下:

有只鸚鵡在佗山住了一段時間,到別處去遊歷。某天見佗山大火,連忙飛到水中弄濕自己的羽毛,飛到火上灑水滅火。有個天神見狀,就對鸚鵡說:“你雖然有心滅火,但你能力有限,又有什麽用呢?”鸚鵡答說:“我曾住在那座山,實在不忍看著大火袖手旁觀。”於是天神被感動了,招來大雨滅了火。

註山志
志,本義為記載,後來指史書的一種文體,記錄的多是專門資料。比如經籍志,就是有關書本的資料,刑法志,就是有關刑法的資料,方志,就是有關地方的資料,而山志,就是記述山川景物的文章。

刊於《藍視角》2019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