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認真寫文章是在大學畢業前後。所謂的認真,即是預設所寫的文字會以某種形式留存公共空間,並多少對現實有一丁點的影響,因此,必須對自己所表達的文字和主張負責,落筆也就盡可能謹慎小心,確保在受到讀者的挑戰時能夠作有意義的回應,也盡力降低誤導讀者的可能。
於是,我寫文章總是很慢,沒辦法像許多時評人那樣,一氣呵成,動輒三五千字。猶記得第一篇投稿文章寫了一個多月,那是為了批評陶傑針對呂麗瑤事件作出的言論而作的。
常言道慢工出細活,這雖然沒什麼保證,文章好不好在於內容素質,而不是花多長時間,然而,花時間去反复推敲、思索、修改,使文章盡可能趨於完善,盡可能準確表達主張,這是自古已有的寫作理念。
南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到他臨死之前,還在斟酌文字的運用,以免後人誤解其意。朱子的用心與魄力在現代可能很難再看見,自然也就很難被理解了。
寫得好不好,那是才氣知見的問題,寫得認不認真,那是態度的問題。離我們的時代較近的詩人袁枚就有這麼一首詩很好地說明這點:
愛好由來落筆難,
一詩千改心始安。
阿婆還是初笈女,
頭未梳成不許看。
詩句簡易明了,我就不多做說明了。本文的重點在於自我檢討:我給≪藍視角≫寫的好一些文章其實都沒有達到非常認真的境地。
以書評為例,多篇文章都其實是沒通讀、熟讀作品後寫的。一來是我讀書很慢,二來是有的書我不認為值得我寫一篇文章去推薦。沒有了朱熹那種任重而道遠的心志,沒有視文章為己出的熱情,沒有怡然自得、自在揮灑的自由,也就少了一些認真、才氣與承擔。
當然,最要緊的還是怠惰,就像此篇,沒有太多的設計和構想,結構也相當鬆散,想到什麼寫什麼,連結尾也懶得思索。或許,這跟我不喜歡梳頭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