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中六中文與華人民族主義

我當初報考中六中文的原因主要出於熱情以及使命感。有熱情是因為真心喜歡中文和中國文化,使命感則源自中六中文存在著報考人數逐年遞減的危機,覺得華裔子弟應當支持中文教育,在此時應挺身而出。當時我不理解這種使命感從何而來,後來知道那是華人民族主義的產物。

民族主義很多時候會蒙蔽理性,影響判斷。幸運的是,我的興趣剛好與華人民族主義推導出來的判斷相契合,因此不後悔當初的判斷。倘若我當初的興趣與華人民族主義相悖,我可能會感到痛苦和糾結,也可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現在回想,因為華人民族主義而報讀中六中文並不可取。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它不利於我深入研究中文知識,令中國文化去蕪存菁的過程充滿阻力。

然而,一直以來,華社始終以華人民族主義的語言進行宣傳,試圖以此提振中六中文報考人數。事實證明這策略並不奏效,報考人數依然每年遞減。本文嘗試說明華人民族主義對中文研究和教育的負面影響,以及論證華人民族主義宣傳手法的問題,進而呼籲華社調整策略。

本位視角與優越感

華人民族主義訴諸危機,塑造敵人,通過共同體的想像鎖定我們的視角,令我們思考時從華人本位出發。諸如“中六中文報考人數逐年遞減”、“沒人報考中文母語教育就會被消滅”、“華人就該捍衛華教”等宣傳口號,都是例子。

為了強化危機論述,華人民族主義也必須渲染民族優越感。只有優秀的東西面臨被摧殘的命運,挺身而出的主人公才有英雄般崇高的使命感。為了突顯優越,除了倡導“中華五千年歷史”等具有爭議的歷史判斷,也難免出現貶低其他文明的觀念,“中華是精神文明西方是物質文明”等誤判正是一例。

從中文研究和教育的發展來看,本位視角和民族優越感令我們傲慢和自滿,不屑學習和借鑒世界的其他文化資源,固步自封。

我上大學前以及大學的第一年,只知有國學而不知有漢學(Sinology),更不知這些非中國籍的漢學家對中國文化、歷史、政治、思想、文學等知識領域作出了何等重要的貢獻。

這固然是教學中很少引用漢學家的研究成果,對學界最新的研究也不敏感,但即便我知道了這些學者的存在,開始時依然相當抵觸。我當時認為,中國人最懂中國,華人最懂華人,非中國人研究中國的知識,不足掛齒。

當然,這想法是錯的。實際上,現下許多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都是來自漢學家。他們從其他文化的視角觀察中國,反而看到了比中國人本身更多的東西,有了比較的視野,風景就更加遼闊。

說到底,本位視角和民族優越感限制了我的想像,讓我坐井觀天,少了換位思考的能力,難以從其他文化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此外,優越感令我們對自己文化的批判變得更加困難,也難以接受與其他文化比較,去蕪存菁。

其結果就是,我做中文研究時自絕於世界,不論好的壞的,照單全收,雜質累積越來越多,遂成醬缸,惡臭難當。

朱熹詩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知識的累積除了要有寬大的視野,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也要虛懷若谷,隨時準備批判和修正自己的弱點。活水是流動的,而流動的水,除了有源源不絕的新水,也在持續地沖走污水。

若華社真心希望中六中文課程有基本的知性吸引力,就應該摒棄以華人民族主義的號召來吸引學生,減少產出像大一時期的我那樣的學生,並確保課程採用多元文化視角,鼓勵批判思維。當人們問起報讀中六中文有什麼意義時,我們至少可以說,我們的課程可以培養多元文化視角和批判思維!

沒錯,這不是學中六中文的專有好處,中六中文課只是獲得這好處的多種方法之一,但是中六中文至少有拿得上檯面的好處了。

民族主義宣傳效益的式微

在全球化時代,華人民族主義的宣傳效益會逐漸式微,號召力會越來越弱。

當代年輕人比前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以及文化,尤其是日韓英美的文化輸出,更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當他們看見許多優秀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元素又成為了他們生命和回憶的重要組成時,本位視角和民族優越感就不容易說服他們。

同時,自由平等等普世價值觀也將成為他們人生的底色。當他們了解了個人自主,民族大義等道德綁架對他們的影響力就會小很多。他們知道人生是自己的,自己有權決定自己要怎麼活,不是為了實現民族大義的工具。

華人民族主義宣傳手段不僅對華裔學子的號召力會隨著全球化而逐漸衰弱,對華人以外的族群更毫無吸引力,甚至引起反感。

不要以為我們可以不考慮其他族群的想法,看了以下數據就會明白,延續中六中文課程的生命,很有可能需要靠非華裔大馬同胞。

根據前教育部長莫哈末拉茲公佈的數據,非華裔在我國華校的佔比在過去10年內持續增長。其中,巫裔學生在2010年只佔華校生的9.5%,2020年時增加至15.3%;印裔學生在2010年只佔華校生的1.7%,2020年時增加至2.8%。這也意味著,華裔學生在華校的佔比在這10年來有所下滑。

這趨勢說明了,我們可以爭取報讀中六中文的華裔生越來越少,華人民族主義的宣傳手法將越來越無用武之地。

基本盤的流逝,加上不利於開拓新的市場,華人民族主義的宣傳手段除了是熱愛華文的老師們不懂得因時制宜的體現,也顯示了空有熱情不足以解決問題。

改變現況的熱情不可或缺,但熱情之上的策略和現實考量才是改變現況的關鍵。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樣的宣傳策略,是需要繼續摸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摒棄華人民族主義的宣傳手法是改變的第一步。


*自覺寫得沒有太糟糕,但投了兩家媒體都沒有被採納,有點不甘心,也只能接受。姑且收錄在這裡,算是個公開的平台,給自己一個安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