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中學畢業後應該為了更好的出路繼續升學嗎?

最近不知怎麼回事,SPM後是否繼續升學的爭論又又又再度出現。教育相關的課題,我是忍不住說幾句的。我認為SPM後可以不必升學,原因如下: 

1. 從數據看,升上大學不會比只有SPM文憑容易求職,那些告訴你有大學文憑才有工作的人不過是倖存者謬誤的受害者。事實上,大馬統計局每一年的就業數據都可以看到,大學生無論在失業還是低度就業的統計裡,都貢獻了很大一部份。從薪金的統計而言,大學生的平均起薪幾乎與十幾年前的水平差不多,考慮通脹率,你甚至可以得出大學生的平均起薪是呈下降趨勢的。當然,薪金問題影響各行各業各階層,但上大學也意味著大學生一出社會就背負了巨額債務,負擔比起沒上大學的人更重。如果你不是天資聰穎,自信大概率能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謀求到高薪工作,不上大學其實可能是更理智的選擇。 

2. 從實際操作看,許多公司招聘人才,其實也不太注重大學的資歷和專業領域。因此,大學生專業與實際職業所需的技能產生錯位,也經常反映在數據裡。以我個人經驗,我畢業5年,共做過3種不同的工作,對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樣。唯一與專業對口的,只有中文老師,其餘雜誌記者、財經記者、書店的營銷部門,通通與我中文系專業沒有直接關係。我之所以能夠做這些工作,所需的技能很大程度源自我課外的活動和閱讀。殘忍地說,某些大學課程也不會比自學來得更有成效。我中文系3年的課程裡,大部份都是廢的,泡圖書館還更管用些。不過,大學還是有意義的,其意義在於走出自己的熟悉的城市,到別處生活,接觸不同的人,開開眼界(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享受自由。如果不上大學也能達到這些目的,我覺得沒必要非上大學不可。 

3. 最後,從較為哲學的角度看,把上大學與就業掛勾,對兩者都不是很好,有點合則兩傷的感覺。理想的大學生涯,應該是抽離日常和現實,去探索和挑戰未知,去尋覓和挖掘自我,性質更偏向形而上而非實際效益。唯有如此,大學才有可能不受現實的桎梏,往抽象的,也是最精深奧妙的知識和真理前進。就業則不一樣,理想的就業狀態必須貼合現實和日常需求,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動向,把自己塑造成最符合市場需求的模樣,講求實際效益。大學的理想在現實中很容易被快速變動、日新月異、淺薄簡易的洪流沖散。要把兩個背道而馳的目標結合,無可避免地就是妥協。妥協不一定不好,但要兼顧兩者就很容易兩頭不到岸。 

以上言論主要針對以更好的就業機會為理由,嘗試說服學生上大學的人。簡單來說,上大學可以有很多種理由,但除了特定幾個情況,以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是其中最差的理由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