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多了很多新的文章討論粗口,但我尚未看到有人成功論證到粗口有什麼問題。畢竟,全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那麼多人在爆粗,我們的世界依然還沒崩潰,社會道德也不見得比既有的更加淪喪,就知道粗口有傷害論是站不住腳的。
剩下的,就是分場合論。這是我認為我還沒處理到的,最後一個攻防。
所謂的分場合論,就是認為粗口在大部份時候無傷大雅,但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不合適。也就是說,可以說粗口其實才是原則,而不能說粗口是例外。這個例外我在語境論裡已經點出,只要不傷害人,在一般情況你想說什麼都沒有錯,包括粗口。這一論斷與捍衛言論自由的立場是一致的,要禁止某些主張或言論,必須論證該主張或言論有具體的傷害,否則,就不能禁止。
就算在不合適的場合,說了粗口也不會是道德上的瑕疵。它會惹人不喜歡沒錯,但人家不喜歡是一回事,道德上有瑕疵是另一回事。要是因為人們不喜歡就覺得是不道德,那即使孔聖人也是不道德的。
我最後還需要解釋的一點是:為什麼我還是會在一些不適合的場合避免使用粗口?延伸而言,為什麼我會選擇入鄉隨俗,去回教朋友家不吃豬肉,去高級餐廳要穿正裝,去寺廟要脫鞋?
不是因為我覺得不這麼做是錯的,而是我覺得不這麼做會很麻煩,會惹禍上身,會被人討厭,在一些極端的情況,還可能被打。當然,除了相應的弊害,我也想從入鄉隨俗中獲得一些利益。感覺受歡迎,感覺有教養,被人讚許,自我感覺尊重他人習俗等。
簡言之,我選擇不做,不代表那是錯的,就像有的人選擇禁慾,不代表他認為做愛或自慰是錯的。
粗口是一種道德問題的認知,已經在社會裡根深蒂固。它之所以是一種錯誤,是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迫於群眾的壓力,大家又只能依循這教條。然而,如果我們抽離這些干擾,其實不難發現,粗口是不道德的這個論斷,本質上就是一種訴諸群眾的邏輯謬誤,上文反駁的分場合論,正是這一結論的佐證。所謂的分場合,不過就是要分辨群眾是什麼類型而已。
像我這種要為其正名的行動,注定是吃力不討好的。可是,即便多次想停止寫作,多次想停止對這件與我無關的事的關注,卻終究不能自已。
原因無他,未經檢驗的人生不值得活,未經檢驗的觀念不值得信。世上有很多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謬論,被人拿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粉飾自我等等,這些是我無法忍受的。或許是我的幻想,但我認為這就是學辯論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