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目前很堅定地拒絕共產主義,有時也會批判為這意識形態或政權辯護的論述,但這主要不是情感上的,而是理智上的。意思是,我之所以反對和批判,是因為我能提出合理的理由和論證來證成我的言論,至少,我是很有意識地這麼做,做得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
當然,這不限於反共,面對一切我不認同和批判的事物,基本都持此態度。正因如此,我批判或罵人的帖文和回應都有一定的字數。我個人是沒有能力把一段論證完整的批判寫成寥寥數語,更遑論製成梗圖。
我認為這很重要。如果我們真的是希望能夠令人們覺醒,真正的覺醒,其實是應該提供充分的理由,幫助他們慢慢形成批判思維,示範怎樣才是理性的討論。倘若我們的反對只流於意氣之爭,使用的又是狂熱者的語言,那其實也不過是持另一種立場的小粉紅罷了。
要在社媒形成有意義的論戰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認真對待論戰或批評的意識,那我們所做的也許都會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得到的不是更多的共識和相互理解,而是創造更多的衝突和對立。
另外一種令我感受很深,而同樣阻礙有效的理性討論的表達方式是文青式的議論文。這裡的文青當然不是指用心經營文學的人,而是那些對他們心嚮往之而身不能至的人(雖然我認為有些做文學的人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具體的表徵是,他們的用詞很多時候是金句的堆砌,或隨手就來幾個不知與主題有什麼關係的典故,或斷句分行地營造詩意等,華而不實。
這雖然沒有狂熱者的語言那樣製造對立和衝突,導致討論癱瘓,但同樣對資訊的接收造成很大的干擾,甚至影響行文的邏輯。輕則令對方不知所云,重則令對方誤解你的意思,都是徒增麻煩。
這多少要怪我們華文的寫作教育,在邏輯和論證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訓練。一個教寫作的課堂若能想到的辦法只是讓學生背所謂的優美句子和範文,那議論型的文章就很難逃脫文青式的問題。
不要以為這裡專指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老師其實都很可能出現文青式的議論文章,或者說,只能夠寫出文青式議論文。這是相當可悲的。
公共輿論空間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一環,會損害這早已千瘡百孔的公共輿論空間的事情,能免則免,少一點破壞就當作有賺了。輸少當贏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