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2023最後一個月圓之夜

這是2023年最後一個月圓之夜,難得夜空如此清朗,雲也不多,城市裡還能看見一些星星,北斗也隱約可見。更難得的是,今晚與許久不見的好友聚會,到了子夜時分才回家。要是放工就待在家裡,恐怕就錯過了。

雖然才不過月余,但感覺已經許久沒看見月亮。近期諸事不順,上個月挑戰上天讓我見識地獄,帶我到比谷底海溝更低的地方,還真的實現了我的願望。今日小聚,難得暢快幾個小時,一天結束之前還能見到滿月,算是這個月少數幾個好時光。

遙想當年,在金寶的時候,幾乎每晚都出門散步,仰望夜空,與月相伴,如今早已沒那般機會和閒暇。當年晚上如果不出門,總覺得渾身不舒服,如今卻經常想躲在家裏,少走少動。這麼說有點誇大了,我偶爾還是很享受在家附近散步的。

一個疑問忽然湧上心來,我是如何開始習慣沒有看月亮的夜晚的呢?說真的,不記得了。大概是俗務漸多,白天心神耗損巨大,到了晚上只想沉浸在各種廉價的娛樂之中,最後慢慢地忘了曾經的樂趣吧。

另一個疑問隨之而來,我是真的可以一直過著沒有看月亮的人生嗎?這個問題依然無法回答。我很想說不能的,但我好久不見月亮不也沒什麼大問題嗎?

應該也不是這樣的。沒有月亮的日子,其實很不健康吧。娛樂致死的生活,畢竟是應該避免的。月亮雖然只是宇宙中一塊圍繞著地球轉的石頭,但她對地球的生態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即使她的影響不容易看見,但沒了月亮,地球就不再是現在的模樣。沒了月亮,很多夜間生長的植物會受影響,地球的引力也會不一樣,隕石撞擊地球的機率變高等等…

月亮很重要,看月亮的生活很重要,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純粹。首先那是很看機緣的,月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其次是看月亮往往都會觸發內心的惆悵,雖然也有歡喜,但問題正在這裡,看月的心情是複雜的,是思潮澎湃的,是苦中帶甘,甘中有苦的。

世上難有兩全其美的事情,沒有要看月亮而不承受其代價的。道理很簡單,但要做起來卻不容易。無論如何,這世界能有月亮,而我又能有看月亮的機緣,總是快樂大於憂愁。



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共定國是」決賽開幕辭

各位同學早上好。

初次跟大家見面,對大家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想問各位一個問題,幫助我了解各位的處境。各位同學,你們覺得自己「自由」嗎?覺得自由的請舉手。

I. 挺好的,大家都很自由。可是這讓我想起盧梭的一句話:「人生而自由,枷鎖卻無處不在。那些自以為能掌控一切的人,比誰都更像奴隸。」

II. 真遺憾,大家都覺得不自由。這令我想起盧梭的一句話:「人生而自由,枷鎖卻無處不在。那些自以為能掌控一切的人,比誰都更像奴隸。」雖然大家感到不自由,但恭喜各位,至少不是奴隸。

我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枷鎖是什麼?」這個問題要各位回答,就有點過份了。畢竟,我們素未謀面,了解得太深入是不太適合的。我姑且分享我身邊的一些例子,看看各位是否有類似的經驗。

例一:我有個朋友叫小強,他在巴生讀書的時候是住學校宿舍的。他經常跟我說,宿舍的伙食很糟糕,比起吃宿舍的飯,他寧可吃貓糧。除了伙食差,老師還特別嚴厲,他褲子穿反了都要被罵。最廢的是,還不能用手機。就這樣,他住了兩年,終於受不了了,想要搬離宿舍,結果負責老師諸多阻撓。我聽了當下也受不了,對他說:「這樣的宿舍你都住兩年?我們絕交吧。」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他不自由。

例二:我還有一個女生朋友叫如花,她在檳城一所傑出學校讀書。她本來留著一頭長髮,有點小波浪的自然捲,很好看。有一天,傑出學校來了一位新的訓導主任,要求女生的頭髮不能長過衣領。於是,如花轉校了。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她不自由。

你們別看我在這裡好像可以什麼都講,但其實有很多東西是我不能說的,包括我不能說什麼以及為什麼不能說。

這些不自由,這些枷鎖,究竟是什麼呢?各位,是「規則」。不論是明文列明的規則,還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共識,都是枷鎖。而這些枷鎖雖然看不見,但它確實無處不在。

「規則」是枷鎖,是不自由的主因,但不自由不一定是壞事。

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 theory)是一套解釋社會如何形成的理論,跟The Big Bang Theory解釋宇宙的形成是一樣的。根據社會契約論,社會的形成是因為人們意識到毫無規範的自由不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於是簽訂契約,自願放棄部份自由,以換取安全的生活環境。

沒有規範的社會,就是所有人與所有人的戰爭。上繳的自由,就是行使暴力的自由。所以馬克思韋伯說,國家就是壟斷了特定領域內合法暴力的機構。

我們的著重點不是在有或沒有自由,而是要什麼自由。不同的自由有不同的價值,對不同的人也有不一樣的份量,要知道什麼樣的「枷鎖」有必要,什麼樣的自由可以被犧牲,就難以避免地需要進行討論。

這就是辯論的意義。

政策實施影響所有人,而目前大部份的政策本質上是由少部分人決定的。這就有可能導致政策的偏頗。所以需要囊擴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政策辯論就是一種制定合理的「枷鎖」工具。

以下稍微介紹一下我們設計的一些理念。

反方必須提出替代方案。反駁或者挑剔一個政策很簡單,咖啡廳裡的安格都能做到,不需要思考都能做到,但這樣的挑剔不一定有道理。不知道什麼才是比較好的方案,很難說某個方案不好。

公投。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提出方案,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應該參與。為了讓大家參與其中,勝負由公投決定。可能有些同學不知道要怎麼選擇,但這很正常的。很多大人其實也不會。不會不是藉口,而是要我們提出指引,幫助人們學習做判斷的理由。所以我們設計了評分表,幫助各位做決定。

接下來有些話是想對校方說的。

「沒有危險的思想,思考本身就是危險的。」

我前面所說的話,所提出的主張,並非當下教育的主流。對部分教育工作者來說,那些主張甚至可能與洪水猛獸一般危險。但即便如此,校方依然支持我們,可見深齋中學相對開明,要是其他學校也能如深齋一樣,那就好了。

希望這不是我們的最後一次,希望多年以後,李恩她們這些學姊學長回到深齋參觀時,還能聽見學弟妹們提起政策辯論賽,還能聽見今年哪一班的誰誰誰給出了很棒的政策。我們今日所做的,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得益。我們不賺錢,也沒有要求比賽中表現優異的同學加入我們的隊伍,為我們四處征戰。雖然現代社會很難看見了,但這種純粹利他的事情,還是有的。

最後引一段詞作結。

「誰若碰到這個她,能為她了了這小心願嗎?無力協助她吧,也願你任由她,騎著世上最終一隻白馬。」

謝謝。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沒有勇者之劍的勇者

勇者辛梅爾並未拔出勇者之劍,他不是命中注定的那個人,他沒有受到女神的認可。那短短幾秒的一瞬間,擊穿了多少人的內心,我不知道,但我相信這種感覺對所有人都不陌生。那種,自命不凡卻被現實狠狠打臉的瞬間;那些令自己驕傲的成就最後發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瞬間;那些十拿九穩卻最後花落他人之手的瞬間。

被命運證明自己什麼都不是,很少有比這個更沉重的打擊了。被命運證明自己不是什麼東西,那放棄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吧?繼續下去的才是傻子不是嗎?辛梅爾說不是喔。

辛梅爾告訴我們,就算沒有拔出勇者之劍,就算沒有勇者之名,就算得不到女神和命運的認可,只要做到了勇者該做的事,打倒危害世間的大魔王,就是勇者。內涵才是事物的本質,選擇和行動才是人的本質。

辛梅爾給了所有堅持下去的人一個非常堅實而獨立的理由。這種不受俗世榮辱標準和審判目光影響的志向最難動搖了。這不是什麼虛妄的浪漫主義,也不是單純現實的結果論,它兼具兩者之所長。不計自己的榮辱得失去做一件事,很浪漫;只要能夠成就志向,自己怎樣也無所謂,很結果論。

那短短的一幕,看得人很難過,卻又被辛梅爾所折服,從他之後的態度上得到了救贖。辛梅爾是真的勇者,不只是因為他打倒了大魔王,他也勇敢地面對自我,面對絕望,更重要的,是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初心

找回初心(origin)這東西,令人有種莫名的感動。

失而復得總是令人喜悅,失去的東西越重要,失而復得的喜悅就越大,乃至於喜極而泣。

比如,陪伴多年的布娃娃某一天不見了,當你以為再也找不回,再也不會有「它」無條件地聆聽時,數年後忽然在某個地方找到了,那種重燃希望的美好將充斥內心,就好像內心的缺口被修復了,不再痛了,很舒服的感覺。然而,相比起因為戰亂而失散多年的親人再度相遇,找回布娃娃的美好又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初心可以說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它是你某種「原本的模樣」,而這種「原本」有種純粹、美好、無瑕的特質,也是你肯定自我的重要依歸。正因其純粹,在濁世之中會受到許多雜質的污染和侵蝕,名、利、權、勢等種種誘惑,蜂擁而至,好比白紙,比起任何顏色的紙都要容易變髒。在如此兼具的環境裡能夠不改初心,始終如一,那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失去之後能夠重新找回,也一樣的不容易。許多時候,在這樣的世界,要堅守或找回初心,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犧牲。

正因為難能可貴,初心的失而復得找回初心(origin)這東西,令人有種莫名的感動。

失而復得總是令人喜悅,失去的東西越重要,失而復得的喜悅就越大,乃至於喜極而泣。

比如,陪伴多年的布娃娃某一天不見了,當你以為再也找不回,再也不會有「它」無條件地聆聽時,數年後忽然在某個地方找到了,那種重燃希望的美好將充斥內心,就好像內心的缺口被修復了,不再痛了,很舒服的感覺。然而,相比起因為戰亂而失散多年的親人再度相遇,找回布娃娃的美好又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初心可以說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它是你某種「原本的模樣」,而這種「原本」有種純粹、美好、無瑕的特質,也是你肯定自我的重要依歸。正因其純粹,在濁世之中會受到許多雜質的污染和侵蝕,名、利、權、勢等種種誘惑,蜂擁而至。好比白紙,比起任何顏色的紙都要容易變髒。在如此艱鉅的環境裡能夠不改初心,始終如一,那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失去之後能夠重新找回,也一樣的不容易。許多時候,在這樣的世界,要堅守或找回初心,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犧牲的。

正因為難能可貴,初心的失而復得為我們帶來的喜悅和感動變得無比巨大。歐麥特對戰All For One時想起成為英雄的初心,那麼熱血,那麼令人激動,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找回初心畢竟是幸運的,但更多時候,人似乎更容易在濁世中迷失,失去了初心。在生活中不斷前進,驀然抬頭,卻發現自己早已忘了所為何事。

忘記畢竟還是相對幸運的,最糟糕的是你明明記得,明明還嚮往著當時的純粹,明明有能力找回初心,卻終於還是選擇了沉淪。這是一種除了自己外,不能怨任何人的情況。你除了得面對墮落的自我,還不能為自己找任何藉口開脫,只能自我譴責,自我批判。這半年裡我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吧。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我可以未經他人允許就幫人家除草嗎?

我是一個奇怪的人,經常上網看奇怪的文章,或者發呆想奇怪的事。今天就不經意間搜到這樣的一個討論:未經他人允許就幫人家除草是犯法的嗎?

這個問題馬上就吸引了我。要知道,我有段時間可是在YouTube搜了一堆專門幫人家義務除草的影片來下飯的。

回到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沒錯,未經他人允許就幫人家除草是犯法的。

大家一定很奇怪,幫人除草明明是做好事,為什麼說是犯法的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有可能構成一種侵犯他人財物的舉動。

人家的草坪是屬於人家的財產,未經他人允許就闖入他家的草坪,幫人家除草,即使是出於好意,也是可以被控擅闖民宅和破壞他人財產等罪名。

除了法律問題之外,其實還有與尊重相關的問題。擅自幫人家除草是一件不尊重人,無視人們財產自主權的行為。那畢竟是人家的東西,你再不喜歡,也不能隨便去破壞,這是很淺顯明白的道理。何況,你所認為的「好」,對人家來說或許並非如此,你的善意如果不是建基在尊重他人的意願上,其實並非真的善,你只是自以為是而已。

道理很淺,但了解的人似乎不多,至少馬來西亞的許多老師不明白。不少學校的訓導處基於各種為了學生「好」的理由,不顧學生的意願,就強制學生修改髮型。有的學校甚至連理由都不打算給,你的髮型行不行,全看訓導老師的心情。

這種做法在我看來,跟未經他人許可就幫人家除草是一樣的,是一種侵犯學生身體自主權的舉動,是一種不尊重學生的體現。我們的教育經常教導我們要尊重他人,但老師們在這件事上就像從未受過現代教育似的,真是奇怪。

好啦,就算老師們真的相信,有特定的髮型是會帶來特定的好處的,一定要學生接受這些好處,但老師為什麼就不接受呢?老師們為什麼不以身作則呢?是老師們與學生的人體構造不太一樣,還是老師們其實不擅長銷售技巧,不知道讓客戶有信心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己用給客戶看呢?

或許,老師們永遠也無法回答,也不會回答這些問題,因為所謂的「髮禁」,只是老師們用來控制學生的一種方式而已,是一種展現威權,讓學生服從的做法。

中國帝制時代,滿清打下明代江山後,就頒布了剃髮令,民間流傳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當時所有的男子必須改剃滿族的髡髮型,如果不遵從,就有殺身之禍。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當時的漢人在文化和精神上屈服,以達到維穩,鞏固統治的目的。老師們推行的「髮禁」雖然與現代價值觀相悖,但無可否認是挺有中國傳統的影子的,相當有文化,唯獨這一點,或許是「髮禁」唯一值得稱讚的地方,嗎?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妒忌之罪

仔細想想,七大罪裡,只有妒忌之罪是空虛的。印象中看過這樣的結論,但已經不記得了,現在自己重新想起來並進行說明,應該也不算侵犯知識產權。

妒忌以外的六大罪,其實都至少肯定自我,以自我為主體。憤怒源自於現實與自身設想不同,想要改變;傲慢認為自己是最重要;貪婪是一種想要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心理;色慾和暴食都是為了滿足人最基本的兩大慾望;怠惰是不想自己動手,希望不勞而獲。

妒忌則不然。妒忌的本質,是希望變成其他人,是一種否定自我的心理狀態。比如,你妒忌一個人比你好看,其實是認定自我不如別人,而希望變成對方;你妒忌一個人獲得愛,其實是知道自己得不到愛,而希望自己變成對方。

妒忌雖然也是希望獲得,但它與貪婪有本質的不同。貪婪是希望獲得可以得到的,妒忌則是希望獲得不能得到的。

其他的六大罪,都能感受到滿足。憤怒可以宣洩,去改變或消滅令你憤怒的事情;傲慢認為自己天下無雙,沒什麼比這個更加肯定自我的了;貪婪可以掠奪來獲得滿足;色慾和暴食更不必說,有錢就能買到;怠惰本身就是一種令人舒服的狀態。但唯獨是妒忌,妒忌是無可消解的。

妒忌的空虛在於,它不可能得到滿足,也否定自我。想著想著,還真覺得妒忌的人有點可憐。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浪客劍心真人版觀後

終於追完浪客劍心真人版,共五部電影。

或許是連續追看的關係,動作片段和故事情節從一開始的驚艷,到了後來就覺得有些乏味。你可以說它風格一致,也可以說他重複性較高,分開來看應該問題不大。

我覺得這個真人化是成功的。它有真實世界該有的質感,不會為了符合原著而扭曲現實;但它也保留了動漫應有的誇張化元素和辨識度,讓你不至於忘記它原來是一部漫畫。

比如,動漫裡那些誇張的招式,以較為不違反物理法則的方式重現,比如天翔龍閃和九頭龍閃,真人版劍心出招時,真的有被驚艷到,演員厲害,武指也很厲害。至於提醒你它依然是一部動漫的元素,最明顯的就是壞人總是在打倒主角後,等他站起來嘴遁一輪,最後被反殺。這橋段大概是王道漫畫避不開的設定。

我覺得做得最好的,還是呈現出主角從劊子手拔刀齋變成浪客劍心的整個心理轉變,也呈現出相當積極的信念。從殺一救百,到絕不殺一人;從深陷愧疚而罔顧自身性命,到接受過去後以一生去贖罪,真的很棒。

不過,有關不殺的信念值得吐槽的是「逆刃刀」。劍心為了不再殺人,用的刀是刀刃向內,刀背向外的日本武士刀。可是,每當看到他揮刀砍向敵人頭部胸部腹部等要害部位,還把人砍飛的那種,我都在想,即使是刀背,這樣的力道,應該還是會把骨頭打碎,導致嚴重的內出血吧。「逆刃刀」真的是不殺之刀,還是殺人不見血,其實有待商榷。

當然,我們不要忘記這是故事。「逆刃刀」的象徵意義遠大於物理法則和醫療常識。只是難免會想,如果真的要做到不殺,招式上應該以攻擊敵人肢體和反關節為主,「逆刃」與否,反而不太重要。

題外話,最近也看了麗可莉絲,千束也是奉行不殺信念的主角,也很有魅力。

無論如何,浪客劍心真人版是真的好看,說它是最成功的動漫真人化也不為過,值得推薦。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道歉三元論

道歉是個神奇的東西,它可以很廉價很空洞,也可以很真誠很實在。它的屬性,取決於各種情況。

要看透道歉的屬性變化,首先要明白道歉的意義是什麼。從最本質來說,道歉是一種語言工具,用來表達自己對所犯的錯誤有所認知,並且請求原諒。這是真誠的道歉,其構成由「知錯」、「認錯」和「請求原諒」三個構件構成。其中的「請求原諒」也包含了「不會重犯」的內涵。真誠的道歉之所以必須具備這三個構件,是因為:

1. 如果不「知錯」,就不可能做到「不再重犯」,因此「請求原諒」就沒有了基礎。一個不斷重犯的人我們會更願意原諒,還是更不願意呢?多半是後者吧。

2. 如果不「認錯」,那就會令因為你的錯而生氣的人失去「原諒」的正當性。「原諒」必須建立在人們承認自己有錯的基礎上。一個「知錯」而不「認錯」的人,也很難稱得上真誠。

3. 道歉的最終目的必定是「請求原諒」,希望重歸於好。如果道歉不是以此為目的,道歉就沒有了必要。反正都不會想跟對方和好,還那麼麻煩去道歉作麼。

理解了「曹永銘道歉三元論」就容易辨識其他屬性的道歉了。

什麼是廉價?廉價就是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沒什麼價值的東西,就是隨便都可以拿出手的東西。為什麼道歉可以隨便呢?必定是缺失了某種需要認真看待的元素,比如「知錯」。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事,要去思考錯誤的構成,造成的傷害,甚至是如何避免,這些都不是隨便拿得出手的,都需要時間和精神的。空洞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沒內涵的道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道歉,是因為其他人的要求才道歉,那多半是不真誠的。因為這樣的道歉,其「知錯」和「認錯」的元素很可能是不完整的。如果真的「知錯」,想要「認錯」,就應該會自動道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道歉之後,還是會不斷重犯的,那這樣的道歉其實也是不真誠的。因為這樣的道歉,在「知錯」和「認錯」上同樣存在缺失。他不是沒有認真反思錯誤的緣起,就是不承認那是一件錯事,也不打算避免重複。

其實,不真誠的道歉,就是單純把道歉視作獲得「原諒」的工具而已。他們要的,僅僅只是規避生氣和錯誤所導致的各種問題,至於被冒犯的人該怎麼辦,彌補錯誤要怎麼做,預防錯誤又該如何等問題,對他們來說全部都不重要。

不真誠的道歉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因為它不僅沒有價值,還在某程度上剝奪了人們繼續生氣的權利。說了道歉,就理所當然地覺得應該被原諒,或至少不被追究,是所有不真誠的道歉,所共享的核心。

我當然不是史坦伯格那種層次的學者,但當你遭遇的敷衍夠多,又願意略加思索,你也可以對道歉有比常人深入的理解。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釐清有關福島核污水的誤解

前兩個月太忙了,少看書,少閱讀文章,寫文章就更少了。有人說一日不讀書即面目可憎,為什麼我那麼惹人厭,就再明白不過了。

不過,今日上班時滑臉書,看到有人很理性地挑戰說,福島核污水只是 safe to discharge,而不是 safe to consume,周邊各國漁民大概也一樣是這樣的顧慮,所以終歸而言,還是不該排污水入海。我覺得這挑戰挺有趣,也有討論價值,所以就留言了回應。自覺有參考價值,就發出來,也是作為自己的紀錄。

全文如下(稍做修繕):

Safe to discharge 當然不等於 safe to consume,但是核污水真的要考慮 safe to consume 嗎?恐怕不需要,因為沒有任何人要去飲用這些水,日本政府也沒有要使用這些水來做什麼。所以,核污水只需要符合排入大海的標準,而不是符合飲用標準。

你擔心的問題主要是:把這些只符合 safe to discharge 但 not safe to consume 的污水排進大海,會導致海產也一樣 not safe to consume。從邏輯上來說,這是錯的。

你試想,有什麼海產生活的水域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最乾淨的海水,對人類來說依然是 not safe to consume, 但人類卻很放心地吃海產,為什麼呢?因為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不是說生活在 not safe to consume 的水中,海產也會隨著變成 not safe to consume,還需要進一步去問,那些 not safe to consume 的水,裡面有沒有危險的物質會進入海產體內,並使之也變得不適宜食用。很明顯的,目前沒有任何人有證據指出這一點。

從邏輯上解答之後,我們再從常識來說說什麼叫 safe to discharge。你覺得那些研究專家真的沒想過這些污水對環境和海產的影響嗎?肯定有,不然就不會先過濾,再稀釋,然後才排入大海了。Safe to discharge 不等於 safe to consume,但也不會導致海裡的海產變得 hazardous to consume。

最後再指出這些擔憂背後是對毒物的無知。大家最擔心的無非是無法被過濾的 tritium ,擔心這種有害物質會導致海產 hazardous to consume。但什麼叫做對人體有害或有毒呢?

所謂的毒,其實不是指單一的物質,還要考慮物質被攝入的劑量。簡單來說,世間萬物皆可以變成毒,但要看攝取的份量。即使飲用最純淨的水,短時間內超過一定的劑量(約8公升),也會導致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反過來說,即使是最劇毒的毒物,只要攝取的劑量夠低,對人體也不會有致命傷害。

了解了這一點後就明白,你擔心污水裡有 tritium 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些污水被稀釋到 tritium 的劑量已經不足為慮,你卻還擔心,那你就應該要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自己杞人憂天了。一滴墨滴入一杯水,整杯水都會被污染,但一滴墨滴入一條河,卻不足為道了。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

這次北上的主題是:大起大落,一切都在計畫外。

1. 為了Open Debate準備的主辯稿沒怎麼用。不過,本來也沒準備得多好。雖然有一個月時間,但中間太多事分心,還是要到最後幾天才全力備賽。從辯論比賽的角度來說,是計畫之外。

2. 連續兩天來回和豐怡保,臨時性質頗高,可以算是計畫外。

3. 上金寶的時候,啟程時天色甚好,有不錯的陽光,但越靠近金寶,天空就越多烏雲,傍晚還下起雨來。傍晚北上和豐時,卻又逐漸清朗。回怡保途中,天空本來沒什麼色彩,後來卻忽然出現了好看的雲霞。

4. 來怡保的第二天,一大早太陽就非常好,天空湛藍一片,白雲一塊一塊層次分明。這些雲好像完美避開了我頭頂,反正去到哪裡都是陽光直射,雲總在遠處和山邊。第二次從和豐回怡保時,天色變得極其艷麗。雖然,從白天的晴朗而多雲的天色就能預測傍晚的天空必定佈滿漂亮的雲霞,但艷麗程度還是超越了預期。一面開車往怡保去,眼前的天空是一片粉紫色的,地面的建築物和車輛也染上了顏色。粉紫色的天空之中,有許多灰紫色,主要是雲層底部的顏色,而雲層的上方,或許夠高,還能映照到太陽,所以還是白色的。那些顏色從淺淺的粉紅,到鮮豔的粉紫,再慢慢稀釋,最後暮色的昏暗逐漸佔據上風,吞噬了一切的顏色。期間不時回看車子後方,那個夕陽西下的方向,顏色更加地奪目絢麗。太陽未下山時,是一片金黃,然後橙黃。當太陽已經隱沒在地平線之下,天空不再是單純的暖色。沒雲遮住的地方,那本來是湛藍的天空,變成了飽和度很高的Tiffany Blue。越靠近陽光落下的地方,雲的色彩越亮麗,是金黃的,伴有橙紅色。在某一個瞄向後視鏡的瞬間,還能看到一條橫跨天際的雲,被染成了赤紅,邊緣則是金黃,在藍色的天空中特別醒目。這些顏色也隨著暮色的降臨而逐漸消散,變得暗沉。雲層也越聚越多,顏色只顯現在雲層底部的紋路上。是暗紅色的。有趣的是,在你以為它的暗紅色會慢慢暗沉然後消失時,有短暫的片刻,那紅色變得艷麗,好似燒紅的碳忽明忽暗的火焰。當然,最後還是消失不見,漆黑一片。在此之前,在還能看見藍色的時候,月亮已經出現。作為有至少八年經驗的天空觀察家,我的結論是,天色總是難以預測,意料之外。有時意料之外的好,有時意料之外的差。

5. 這兩天的氣氛的改變也在意料之外。誰曾想到,熱烈的白天,到了傍晚會清冷孤寂,深夜又稍微回溫呢?誰又能預料到,本來注定是孤獨無聊的傍晚,天空會展現出有趣的天色陪我度過呢?

6. 這世界有太多太多的變數,計畫這種東西,多少有些天真和傲慢的成分,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7. 早前得出風雷益卦,卦辭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看來,我這趟旅程注定有所收穫,而收穫主要是某種教訓,結合這兩天的經驗,大概是多一些釋懷,接受世界很多時候都不如預期吧。咦,是時候點開方皓玟的歌了嗎?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仍懷著一顆謙卑,來面對不安的天氣。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用市場思維思考政治

很多政治科學家很喜歡用市場的思維思考政治,我也來試看。

比如,他們喜歡用supply and demand的思路來說明為什麼應該投票。其核心邏輯不過是,只有當相對進步的選民的選票存在於市場(in this case,選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讓政治人物變得相對進步,因為他們想獲得選票。用類比來說就是,只有夠多的人想要用Snapdragon的Samsung flagship,唾棄Exynos的variants,Samsung才會考慮在所有的market推出Snapdragon的S23來。

這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政治科學家往往因為各種偏見和精英的傲慢而看少很多東西。他們忘了問,這些demand到底是什麼。

不管選民的demand是什麼,反正我國所謂的進步政黨都沒有fulfill到,無法supply。這裡不需要多費唇舌解釋說明,看多少人喊著含淚投票和選舉結果就知道了咯。不僅如此,政黨還不斷給出虛假承諾,不斷宣稱會達成選民的demand,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supply的product總是別個樣子,跟自己的marketing講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當選民知道他們的demand是這個政黨無法supply的,當然不會再傻傻地花錢買你的product啊,流失顧客不是很正常嗎。當你的政黨流失大量選民支持,最後倒台,要怪的是誰?選民?還是incompetent的政黨領袖?

我不知道政治科學家懂不懂啦,在市場裡,不買某樣產品也是一種表態喔,有意願改進的公司是會針對這一群人做研究,然後制定新的方針,嘗試爭取他們重新支持自己的公司喔。當然,如果公司不要這批顧客就另當別論啦。回到馬來西亞,說真的,現況更傾向後者,也就是所謂相對進步的政黨不想要爭取相對進步的選民選票。他們現在做的大概就是在恐嚇選民和責怪選民而已。當然,也不只是政黨,還有他們品牌的fanboy fangirl咯。

當然,高傲的政客和精英可以覺得政黨不一定要fulfill選民的demand,因為選民的demand可能是廢的。你們大可學習Apple公司,他們是創造demand的。然而,要創造demand有一個前提,就是你的product要夠好,夠innovative,有開創新時代的意義。

我都不敢問本地所謂進步的政黨領袖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學Apple。說真的啦,我們那些最受追捧和支持的進步政黨的領袖,除了有坐牢的光環和超弱化版鳴人的嘴遁,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呢。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選前簡評

「抵抗綠潮」是這屆州選的主旋律之一,希盟在YouTube打廣告打得多兇,不必我贅述咯。可是,當我們召喚選民的方式是訴諸某種「伊斯蘭恐懼症」時,這樣的投票真的能夠「抵抗綠潮」嗎?真的令人懷疑。

所謂的「綠潮」,是伊斯蘭保守勢力崛起,獲得了許多選民的支持。之所以會獲得支持,是因為「論述」被接受。所以,對抗「綠潮」的方式,是應該對「論述」對症下藥。什麼樣的「論述」能夠爭取到伊斯蘭保守勢力的支持者有討論的空間,但煽動「伊斯蘭恐懼症」應該不會是其中之一,大概是很明顯的吧。

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有關對抗「投票意願低迷」的論述。很多人會把投票意願低迷歸咎於選民,這或許是沒錯的。然而,每當有人把這問題歸咎於政客素質的低下,卻似乎理所當然地不被接受。選民不應該因為「大家都很爛而放棄選擇的權利」,為什麼對政客說「不想選民放棄投票就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表現來」卻是錯了呢?真是奇怪。

我們在呼籲選民出來投票的同時,可曾用同等的力度去要求政治人物改善議政素質呢?有的,肯定有的,但也承認吧,你們都拿他們沒辦法。所以,最後還是要求選民遷就和放低標準比較容易,所謂的「改變不了世界,就只好改變自己」的概念。專業點說,也可以叫「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不過,我總覺得有點像是「柿子還是挑軟的捏」的感覺。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知道真相,又能怎樣?

6434當天,我選擇了寫日記,突出今年64的特殊之處。但其實有一個主題是更符合64和我辯論理念的,是更應該書寫的。

記得半決賽時,我們對手在混戰中說了幾次:知道真相,又能怎樣?或近似的話語。我的辯手沒人知道怎麼回答,還真令人憂慮。相同的問題在呼籲人們關注六四時也會遇到,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寫一寫回應。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是無權力者,自己不是專家,自己只是普通人,就算知道了真相,也無力扭轉乾坤,所以他們才會懷疑追尋真相的意義。

但真的是這樣嗎?

假如自己無權無勢,無力改變就認為追尋真相無意義,那我們普羅大眾生命中許多知識領域的真假都不必深究。首當其衝的是歷史。

普羅大眾無須學習歷史,不需要深究513事件的前因後果,不需要了解納粹德國崛起的前因後果,不需要了解六四天安門大屠殺,因為這些發生在過去的事,我們都無從改變。

按照邏輯推演,連歷史學家也沒有了解歷史的必要,沒有釐清和尋求歷史真相的必要,就讓過去一切隨風就好。因為他們即使鉤沉出真相,過去也早已無法改變。

當然,很多知識領域的難題也一樣。物理學是另一個例子。我們得知了有質量物體的極限速度(c,或光在真空中的移動速度)又能如何?都無可突破;我們了解了能量守恆法則又如何?都不能改變。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此不贅述。邏輯是一樣的。沒有人會認為了解真相的意義必然依附於是否能做出改變上,了解真相本身也可以有意義(intrinsic value)。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覺得呢?為什麼人類明知道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變成帶來社會和技術變革的人物,卻依然努力普及教育,教導人們不同領域的真相呢?

答案或許源自於問:知道真相,又能怎樣?背後的邏輯和預設,本身就是錯的。

我們真的是無權力者嗎?我們真的無法帶來任何改變嗎?

我們現在或許因為種種限制而無法改變,但以後呢?誰知道我們傳播的真相是否會帶來正面的影響?誰知道我們以後會不會身處一個有權力的位置?就算以上皆非,作為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有投票權,這真的可以看作是完全無力改變社會嗎?顯然不是的。

而且,當我們了解了歷史的真相,我們就有可能從中獲得教訓,有了前車之鑑,就比較不容易重蹈覆轍;當我們了解了物理學的各種法則,宇宙的各種物理限制,即使無法改變,也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至於被諸如永動機(永動機違反熱動力學法則,law of thermodynamics)等偽科學欺騙。這些算不算用處呢?即使很微小,也不是毫無用處。

而且,了解真相是一件很強大的事情,即使卑微如我,也能帶來改變。我普及六四天安門大屠殺的真相,可以幫助人們免受中共大外宣欺騙,最低限度,我可以幫助我的學生和身邊的人更了解中共,以及與他們交流時的潛在風險。

我知道長篇大論很難消化,我還有一個了解真相最直接的利益:破解謊言。假如我們承認謊言會帶來傷害,那知道真相,就有可能規避傷害,這不是好處是什麼呢?

認為知道真相也不能怎樣,不是無知就是犬儒。

6434:今年很不一樣

不知不覺,六四事件距今已34年。同樣的不知不覺,2023年已經過了差不多一半,又來到了6月。

過去3年裏,每年64都會寫一些東西,當作自己的功課。今年雖然喘不過氣來,但還是不能輕易放棄了。畢竟,我能夠堅守的東西已經不多。

今年與之前不同。之前的多是寫作論述文,今年則更偏向日記。另一個不同是,文字趕不及在64當天寫完。

金寶

今年64在金寶開啟,但腦海裡其實沒餘力關心這件事。從0點開始,就只是在構想著明天決賽的架構。

我從沒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出架構。先是整個月來內心不得平靜,夜不能寐,每個早晨都很疲倦。精神狀態持續低迷,已經失去了出架構的必要條件。

然後是書店要準備國際書展,事前要幹很多體力活,全公司除了老闆之外還只有我能夠開van,要到處送貨。書展落在比賽前的一個星期,大約有5天要值班,每天10點到10點,實際上工作時間是14小時,因為早上8點就要到公司準備好。值班期間,要戴上和藹面具招待客人,連續10多個小時,之後可能還要戴面具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糟糕的是那裡還沒什麼能吃的,有錢也不想花。還有肩膀頸項跟我鬧彆扭,頭痛而難以思考。上金寶的前一晚也要值班,臨收檔還給我來了兩個客人,一直待到我收完檔都不願意走,害我要準準10點才跟整個展場的人一起離開,結果塞在停車場大半小時。

更要命的是,決賽立場極度劣勢,要找到血路突圍,尋常來說沒個10天半個月的沖涼大便吃飯開車睡覺時沒結果的。要在決賽前幾個小時從零開始寫好主辯稿,還要是不太確定戰略,要邊寫邊想,真的是第一次。

往好的方面看,我還沒如此較真過,我以前的隊友和教練肯定打死都不會相信我會不睡覺備賽。這次因為有不能輸的理由,只好破例,也算是另一個不一樣。

狂亂

對成敗,我一直都看得開,但這次真的莫名地執著。擁抱存在主義的我,在更早之前就已經不對超越的世界有太大的興趣,但這次去賽場前佔了卦,結果宣布前還向辯論之神禱告。

天地不仁,不會因為你拼命就會贏。然後我就陷入了狂亂模式,面具都戴不穩那種。眼前所見,耳中所聞,腦中所想,都已經難說有什麼理性可言,只有純粹的黑色的情緒。這已經不單純是輸贏的問題,這是沒有人能夠進入的破碎的世界,沉默是最後的一道封印。

不過,這麼多年來的克己功夫還算有小成,最後都沒有往最糟糕的方向發展,還能留到最後上台領獎,微笑合影,也算是抓緊了最後的時光,沒讓它的光輝完全流失。沒被黑色情緒蒙蔽到最後丟棄了珍貴的東西,真的很幸運。雖然,也失去了解脫的機會。

離開金寶之際,看到了夕陽。開車回吉隆坡的路上,橙黃色一片,真的好溫暖。如果待在金寶久一些,就能拍下更多的照片。不知道地球哪裡可以一天看44次。隨著夜幕的降臨,天空的顏色在雲朵的折射和襯托下越發艷麗璀璨。

這一天很漫長,又好像過得飛快。在路上不斷地嘗試整理思緒,然後看到了一輪明月在地平線出現,腦袋一下子就恢復了清明。偶然看向漆黑的天,居然也看到了點點繁星。在高速公路上夠黑夠暗,天空也足夠清朗。

夕陽、彩霞、明月和繁星,在這糟糕的一天同時出現,令人有種奇妙之感,能夠暫時的撫平狂亂的內心。雖然回到家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但靈魂至少獲得了幾小時的休息。

今年64起伏真的很大,真如驚濤駭浪,從未如此過,文字也因為種種原因而語焉不詳。總之,今年很不一樣。

對了,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枚全中辯的獎牌,閃閃發光的,好漂亮。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血緣與愛

台灣三讀通過同性伴侶可以領養孩子的法案。沒今天的新聞我都不知道,原來同性伴侶在領養孩子上都可能面臨困難。而更奇妙的感覺的是,在我不知不覺間,台灣又在性別平等上邁出了超大的一步。那個國家低調而堅定地前行的模樣,真令人神往。

說到領養孩子,我覺得這是另一個非常奇妙的東西。有人質疑說,領養的孩子,真的會被愛嗎?言下之意是,只要沒有血緣關係,就不會有愛。那些這麼想的人要不要聽一下自己有多麼荒謬呢?你老婆(或老公,或任何伴侶)跟你有血緣關系?還是你要承認你不愛他們?

反過來說,這個邏輯是認為,有血緣關系就一定有愛。可是,那些把孩子當搖錢樹,那些虐兒,那些家暴的人,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很多都有血緣關系的啊。

人們把血緣關系看得很重,認為這是親子關係的根本核心,這完全是不懂人的感情。身份上的連結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處的時間和品質。夠久夠好,有沒有血緣根本不重要;要是很糟糕,有沒有血緣也不重要,馬上要斷掉。

你之所以很愛你父母,是因為他們也很愛你,而不是因為他們是你父母。釐清這點,或許會對我們人際關係的經營和建立有所幫助。

當然,也能幫助你一眼看穿很多小說的狗血之處。比如<<天龍八部>>,阿朱居然在忽然得知段正淳是他的死鬼老豆,就甘願去為他而死,吃喬峰的一掌。段正淳明明就是個拋棄妻子的渣男,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個叫阿朱的女兒,阿朱跟他有什麼感情基礎去為他而死?以前看感覺很感動,現在看感覺眼睛痛。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辯論的意義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Language is the vehicle of thought)。

觀念是比槍炮更強大的武器(Ideas are more powerful than guns)。

因此,語言是比槍炮更強大的武器(Hence, language is more powerful than guns)。

辯論是使用語言的藝術,也就是使用比槍炮更強大的武器的藝術。

武器,若使用不當,就會傷人傷己,不得不謹慎小心。

假設上述推論成立,那辯論教學的意義之一,就是要讓人們意識到語言和思想的威力,而教學的宗旨,就不能只侷限在競賽的勝負,也需要讓學員了解武器正確的使用方式,避免傷人傷己。

學員能在比賽中獲勝當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思辨能力和社會關懷,必要時使用所學的技藝,為承受證言和詮釋的不正義的人發聲,破解有害的謬論,捍衛被扭曲的事實,展現民主社會下公共說理的精神等等。

辯論不能只有競技,因為只有競技,卻對人們生活沒有重要價值,那辯論終究會因為沒有人對這項競技活動感興趣而消亡。辯論的永續發展必定是建基於在此之上的價值。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怡保深齋中學華語辯論校內賽2022章程

深齋校內賽在學生的努力下,終於辦成了。

想當初,起意辦校內賽除了是為了招募新秀,也想以此展示自己對辦比賽的設想。為此,還寫了長篇大論的章程。

帖子裡的章程是經過刪改的,變得更符合校內賽的實際需求,對此我並無意見,也非常理解這麼做的用意。要是按我原初的設計,大概在章程提交的那刻就胎死腹中了。

雖然如此,花了心力寫那麼多,沒有展示出來還是挺可惜的。因此,特別在這個帖子下附上最初的章程鏈接,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怡保深齋中學華語辯論校內賽2022(校內賽2022)

主辦單位:深齋辯論隊

協辦單位:深齋口才學會

宗旨:加深學生、教師、學校管理層以及家長對辯論的了解。

長久以來,辯論被社會視為口舌之爭,目的在於令對手無話可說,與吵架、謾罵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也有的人認為,辯論讓學員說話的抑揚頓挫和修辭更優美,與演講和說故事大同小異。

然而,這些都未觸及辯論的本質。假設辯論只不過是口舌之爭,我們沒必要設定諸多規則,在場上限制選手的人身攻擊、打斷對手發言、污言穢語等;假設辯論與演講和說故事大同小異,我們沒必要將辯論獨立出來,更不需要設置雙方交鋒環節,讓雙方選手各自表述己方觀點就好。

假設辯論與吵架沒差別,與演講差不多,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投放資源在辯論活動上?學校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怎麼吵架和怎麼說漂亮的話?其教育目的為何?

要回答上述問題,並不容易,答案會因為對辯論有不同的想像和理念而不同。我們只能給出我們的想像供參考。即便如此,想把我們對辯論的理解宣傳給圈外人,也會面對溝通上的困難。如何讓平日不常關注辯論,甚至對辯論早有刻板印象的人們了解和認同我們的辯論理念,讓大家更支持我們繼續參與辯論活動,是我們無可逃避的問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說法不完全正確,但親身經歷確實有助於我們理解某些事。因此,我們希望通過舉辦校內賽2022,讓怡保深齋中學的成員有機會參與其中,加深對辯論的了解。


比賽形式:

校內賽2022將會是實體賽,預計会在學校各班級舉行,而半決賽及決賽則隆重其事,計畫於講堂進行,讓更多人观摩。 

由於疫情仍未完全消退,學校的活動存在一定的變數,若大馬衛生部指示學校不宜進行大規模活動,所有比賽場次將轉移至線上平台(Google Meet)進行。


賽事時間表:

a)公開報名日期:

b)報名截止日期:

c)抽籤日期:

d)初賽:

e)複賽:

f)半决赛:

g)決賽:


參賽:

1. 怡保深齋中學在籍學生。

2. 以班級為單位,每班最多一隊。

3. 一隊報名人數上限為8人,最少4人。上陣名單須在賽前30分鐘交予主辦方,否則視為棄賽。

4. 賽事最多允許16支隊伍報名,先到先得。

5. 允許自由組隊,但由班級組成的隊伍將會優先獲得參賽席位。自由組隊的隊伍將會被視作候補,若班級隊伍不足16隊,則由候補隊伍補上。

6. 若參賽隊伍有意更換選手名單,在报名日期截止前提出申请者可以免费更换,报名截止日期结束后则需付费更换,每换一名参赛者费用为RM10。

7. 主办单位享有最终队伍席位分配权,参赛方有任何申诉,主办方一概不受理

備註:辯論教育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面向,即資訊的呈現和議題的研究。用行內話來說,叫做技術與論述。辯論與演講本質的不同在於,演講是不會受到任何干擾,而辯論則必然受到對方論述的影響,必須與對手交鋒。因此,為了盡可能保障資訊的輸出完整,必須將此因素考量在內,並想辦法克服,因而衍生出不同的呈現技術和策略。然而,空有技術,對議題的理解不深,技術也不過是無源之泉。就算有再好的技術,沒有好的內容,也不過是語言的遊戲,甚至可能是強詞奪理的詭辯。

以上兩種能力對我們來說,必須經過訓練才有可能掌握。對於從未接觸過辯論訓練的人來說,年齡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校內賽不會分高中組和初中組。這意味著初中隊伍有可能對壘高中隊伍。


賽制:

1. 場上共有4個辯位,分別為主辯、二辯、結辯,以及查證(fact checker)。

2. 比賽流程如下:

正方主辯立論3分鐘¹

反方二辯質詢正方主辯1分鐘²

反方主辯立論3分鐘

正方結辯質詢反方主辯1分鐘

正方二辯申論3分鐘³

反方結辯質詢正方二辯1分鐘

反方二辯申論3分鐘

正方主辯質詢反方二辯1分鐘

正方結辯申論3分鐘

反方主辯質詢正方結辯1分鐘

反方結辯申論3分鐘

正方二辯質詢反方結辯1分鍾

中場休息2分鐘

自由辯論正反各2分鐘⁴

反方結辯總結陳詞3分鐘⁵

正方結辯總結陳詞3分鐘

雙方查證各有5分鐘⁶

3. 比賽總時長約50分鐘。

備註¹(立論):立論的目的主要是呈現己方的核心觀點以及相關的論證。立論環節是隊伍的第一次發言,清晰、有條理以及流暢的主辯稿將會讓評審清楚理解隊伍想表達的觀點,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建議事前做好準備。

備註²(質詢):迎接質疑,是一種對論述和觀點自信的體現;提出質疑,是一種對論述和觀點謹慎的態度;能夠被證偽(被證明為錯誤),是觀點和論述可信的起點;經得起檢驗,觀點和論述才有可信度。質詢環節,正是為了這些目的而設立的。質詢是兩個觀點截然相反的人的對話過程,雙方都會盡其所能地戰勝對方,必須有所準備,才有可能應對自如。质询环节采用单边计时,即答盘方发言时间不计质询方用时。答盘方不可反问质询方问题,若有,质询方可拒绝回应。唯出现质询方问题核心不明确、问题表达不清晰、问题不符合逻辑等情况,答盘方才可询问或纠正质询方之错误。质询方有权終止答盘方任何答非所问或不切题之回应。

備註³(申論):申論的目的主要進一步擴展己方的論述,使其更加清晰。比賽的每一個環節時間都是有限的,而來自對方的挑戰和質疑的可能是無限的,沒有任何論述可以在提出後就面面俱到,往往需要在面對對方的質疑時進行補充。除了延伸己方論述,亦可以用於攻擊對方的論述。簡而言之,申論是一段可以不受干擾進行發言的環節,要怎麼使用視乎個別情況以及策略需求決定。

備註⁴(自由辯):自由辩论以交替发言的形式进行,由正方先发言。正方结束发言,便开始反方计时,反方发言结束则開始对正方计时,以此类推,直至雙方時間耗盡。若有一方時間先耗盡,另一方則可自由發言,直至時間耗盡。自由辩论双方都不允许打断对方之发言。自由辯每一位辯手的表現占分數票中個人評分裡的10分,也是最能體現出團隊默契的環節,因此不鼓励任何一方单轮发言时间过长,導致隊友沒有發言機會。

備註⁵(總結):比賽諸多環節,辯手多次交鋒,雙方論述和架構在攻伐中,有的變豐富,有的變殘缺,變化萬千。若不好好整理,不利於評審弄明白場上發生什麼,也未必能釐清雙方核心觀點。因此,總結環節必須梳理整場比賽,然後嘗試說服評審,為什麼應該投選己方勝出。在總結時,應盡量避免提出疑問,反而要下結論。與其反問為什麼對方可以犯下這樣的錯誤,還不如說明這樣的錯誤為何會令對方的觀點不可取。

備註⁶:查證可以在中場休息前,任何環節結束後,向大會主席要求發言。發言內容主要以拆解對方的論據,或澄清己方的論據為主。為了方便論據的檢驗,雙方查證在比賽開始前30分鐘交換關鍵數據的紙本。何謂關鍵數據由隊伍自行定義,一般是能夠佐證己方論點為真或對方論點為假的研究、報告、民調、數據、論文、書籍等。數據交換上限為10份,也可以完全不把己方數據交予對方查證,唯必須提醒,這樣的行為或策略將會令對方查證可以以“口說無憑”為由質疑己方的論述。當然,相關論述是否需要數據佐證,抑或是一般常識就足以證明,則取決於評審的判斷。

傳統賽事裡,僅有小部份格式的政策辯論有檢查資料和數據的機制,而且多數都不完善,甚至形同虛設。我們認為,辯論需言之有物,不可杜撰數據,信口雌黃,惡意散播假訊息。因此,設查證一職,保障場上言論有最基本的可信度,鼓勵辯手認真看待自己的發言,為其負責。


勝負機制:

1. 比赛将分为初赛、複賽、半決賽、决赛四个阶段。賽事以淘汰賽模式進行。

2. 比赛有三种票,即印象票、分数票、决选票。印象票将在比赛结束后,评审立刻投出。分数票标准可参照(5. )项。决选票则在评审点评环节结束后,评审再投出。三轮票数相加,票高的一方获胜。

3. 若分数票总得分相等,则正反双方各得0.5票。

4. 若三轮票数相加,票数相等,将按以下顺序分出胜负:

i)分数票分数:将该场次的各评审分数票总得分相加,分高的一方胜出。

ii)最佳辩手:若有某名选手在该比赛中获得最佳辩手,该选手的队伍胜出。

iii)年龄:队伍中所有选手的年龄(单位为存活天数)相加,算出平均,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獲勝。

備註:由於校內賽2022不分初中和高中組,因此初中隊伍有可能對壘高中隊伍。我們認為年齡的增長對選手的技術和論述能力沒有顯著的影響,但基礎知識的累積會隨著義務教育而提升。因此,年齡較高的隊伍在基礎知識上比年齡較低的隊伍佔了一定的優勢。這些基礎知識能否轉換成辯論所需的論述能力,則因人而異。為了平衡基礎知識上確實存在但並不大的差異,因而設立了(4.iii)項的勝負機制。

5. 分數票詳情:

a)個人評分:

正方主辯立論:20分

反方二辯質詢正方主辯:15分,答辯15分

反方主辯立論:20分

正方結辯質詢反方主辯:15分,答辯15分

正方二辯申論:20分

反方結辯質詢正方二辯:15分,答辯15分

反方二辯申論:20分

正方主辯質詢反方二辯:15分,答辯15分

正方結辯申論:20分

反方主辯質詢正方結辯:15分,答辯15分

反方結辯申論:20分

正方二辯質詢反方結辯:15分,答辯15分

自由辯論正反各辯手:10分

反方結辯總結陳詞:20分

正方結辯總結陳詞:20分

雙方查證各:50分

===================================

簡言之:

主辯共60分(立論20+答辯15+質詢15+自由辯10)

二辯共60分(申論20+答辯15+質詢15+自由辯10)

結辯共80分(申論20+總結20+答辯15+質詢15+自由辯10)

查證共60分(查證50+自由辯10)

隊伍總個人得分為:260分

===================================

b)團隊得分:

內容推進:50分

團隊默契:50分

c)分數票以隊伍個人評分與團隊得分總和(最高360分)決定,分數較高的一方獲得分數票。

6. 最佳辩手:

a)单场最佳辩手:每位评审提名最多三位最佳辩手候选人,排名按先后得5分、3分、1分,綜合該場所有評審的選擇後,分数最高者为该场次的最佳辩手。若分数相同,则并列最佳辩手。

b)全程最佳辩手:获得单场最佳辩手次数最多者为全程最佳。若次数相同,则将每个场次所获得的评审候选分数相加,分数高者为全程最佳。若分数相同,则考虑该选手队伍的战绩结果,战绩高者为全程最佳。若选手们处于同一队伍,以上标准介不可分个高低,则共享全程最佳辩手的殊荣。


賽程表:

1. 初賽16隊分入4區,分別為ABCD區。每一區一個辯題。勝者進入複賽。

2. 初賽勝出的8隊進入複賽。ABCD各區的兩支勝出隊伍相互對戰,勝者代表各自的區進入半決賽。各區複賽使用新的辯題。

3. 複賽勝出的4隊進入半決賽。A區代表對壘B區代表,C區代表對壘D區代表,皆使用新辯題。勝者進入決賽。

4. 決賽使用新辯題。

5. 從半決賽起,主辦方將會為各晉級隊伍指派一名深齋辯論隊校隊成員協助備賽。隊員由抽籤決定。隊伍也可以選擇不要校隊幫助。


評審:

判斷辯論比賽的勝負,首先必須對辯論比賽有認識。因此,評審將會以有辯論經驗的人士為主。我們計畫邀請怡保附近的辯論隊成員擔任評審,包括金寶拉曼大學辯論隊、金寶培元中學辯論隊、國油大學辯論隊、三德中學辯論隊、培南中學辯論隊等等,不一一列舉。


點評:

投選擁有多數票數一方的評審先點評,各有10分鐘。投選少數票一方的評審後點評,各有10分鐘。投選少數票一方的評審將有額外3分鐘乘以雙方票差的點評時間。

舉例:印象票成績為4比1。少數票評審所擁有的點評時間為10+3(4-1)=19分鐘。

少數票評審不僅需要說明自己的理由,也需要回應甚至反駁投下多數票的評審的觀點,說明和解釋為何自己與多數評審觀點不同,並且嘗試說服其他評審在決選票時投向自己認可的一方。因此,少數票評審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進行點評。此設計是為了平衡少數票評審說服多數票評審所需要肩負的額外壓力。

評審掌握了比賽的勝負關鍵,為了確保評審認真點評,也為了讓場上選手更能從評審點評中獲益,特別設立評審諮詢環節。

正反雙方可以在所有評審點評結束後,投下決選票前,有一次向評審提問的機會。問題可以針對一位評審或多位評審,時間不超過1分鐘。

我們必須提醒,向評審提問時需要把問題說清楚,語氣應盡可能平和,得到的回覆若不盡人意,亦應虛心接受。


辯題:

1. 深齋中學應更注重傳授理科/文科知識(A初賽)

2. 深齋中學食堂多次出現食物不衛生的案例,而校方並未正視和解決問題。為保障學生的飲食健康,學生應該高調施壓校方更換食堂經營者/低調召集同學罷買食堂的食物(B初賽)

3. 深齋吐槽牆的出現利大於弊/弊大於利(C初賽)

4. 深齋中學應該/不應該允許學生成立電競學會(D初賽)

5. 若深齋中學學生協助校方籌辦活動*,學校應該/不應該給予學生現金酬勞(A複賽)

*備註:

I. 校方活動僅限由校方主辦的活動,如運動會、懇親會、放榜日等。學會或班級主辦的活動不包括在內。

II. 當司儀主持、協助佈置活動場地、大掃除等都是學生協助校方的例子。

原辯題:「若有人提議深齋中學校長應該由學生投選擔任,應該給予支持/勸他放棄」

6. 深齋中學學生應該/不應該被賦予校規制定的參與權(B複賽)

7. 若有人提議深齋中學教職人員與行政人員遵守與學生一樣的校規,應該給予支持/勸他放棄(C複賽)

原辯題:「深齋中學應該/不應該限制校長任期」

8. 深齋中學學生擁有高中選班的最終決定權是利大於弊/弊大於利(D複賽)

9. 《天氣之子》中,為了令天氣恢復正常,女主角陽菜選擇自我犧牲。深愛陽菜的男主角帆高應該拯救陽菜,讓暴雨持續,最終淹沒城市,還是應該放棄陽菜,承受痛苦,令城市免於滅頂之災(AB半決賽)

10. 《小王子》故事的最後,小王子應該為了回到B162星球去找他的玫瑰,而選擇冒險被毒蛇咬,還是接受與玫瑰緣盡的事實,繼續在地球尋找新的愛情(CD半決賽)

11. 培養美好願景/認識殘酷真相對中學生的成長更好(決賽)

a)所有辩题及持方的分配,皆在抽签仪式通过抽签决定。

b)辯題經過主辦單位精心設計,以及嚴謹推敲,保證雙方立場盡可能持平,皆有論證空間。因此,辯題公布後不會接受任何上訴以及更改,任何對辯題的意見,主辦方會認真參考,若反思後確定辯題設計上有問題,將引以為鑑,保證下一次會更加謹慎。

c)參賽即代表接受主辦方辯題的挑戰,以及上述兩項決定。

Meta辯題:

2、5、6. 怡保某中學校長打壓言論自由,禁止一切有關學校和學校管理層的議論,違者以開除處分,學生應該積極反抗/陽奉陰違


比赛奖励:

a)冠军(1):RM150

b)亚军(1):RM100

c)季军(2):RM50

d)全程最佳辩手:RM50


其他事项:

a)校內賽2022章程若有遗漏或错误之处,主办方有权增删之,并另行通知。

b)所有参赛队伍都必须严格遵循章程内的规则,违规者主办方有权进行惩罚乃至剥夺参赛资格。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正義就是消除顯而易見的不正義

正義,是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因此,我讀了不少正義相關的討論,不能說很了解,但各家論述都略懂略懂。

其中最有趣的,或許是Armatya Sen對正義的一個觀察或論斷。他指出,我們或許不知道真正的正義長什麼樣,但人們都有一股對不正義天然的反感,連懵懂的初生孩童,也會對不正義產生反應。

由此延伸兩個重點。其一,消除不正義,是正義的其中一種關鍵特質;其二,正義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上述對正義的論斷很容易就說服了我,或許因為它很有儒學的意味。對孟子來說,是非之心是與生俱來的,所謂的是非之心就是正義感。正義,就是討論是非對錯的主題,就是去討論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或許,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對製造不正義,和不解決不正義的人,有著幾乎同等的反感。製造不正義的人可惡,對不正義視而不見的人,則似乎缺少了某種人的特性。

說這些當然意有所指,但之所以不說明白,是因為有種種顧慮。把話說明白了,也改變不了什麼,而且注定交惡,那還不如不說。

事關分配正義,不過所分配的也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東西,不至於需要為此付上最大的代價。不過,不義還是需要處理的,解決不了,事後彌補也好過什麼都不做。實際上,許多處理分配正義相關的方式,都有彌補弱勢的特性。

希望這次之後再也不需要面對這些問題。雖然我能彌補一些分配上的不平衡,但我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長此以往,還不累死。

除了彌補弱勢之外,其實還需要設計更好的分配模式。目前的分配模式更像是libertarian的做法,但對libertarian稍有理解的都應該知道,單靠libertarian的原則是無法確保fairness和所有人的liberty的。在此提醒自己,market是有moral limits的,同時,正義是複雜而多元的,只依循單一原則根本無法應對複雜的現實世界。如何設計更好的分配模式,將會是接下來最重要的思考主題之一。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老師不該再用權力製造威信了

現在的老師居然還在想著怎樣用權力製造威信。什麼上課學生一定要專心聽,致詞不能在台下說話,背後都有這一類思想在徘徊。

說是用權力,是因為這些規則背後都沒有可論證的理由,有的只是老師或校方的自尊心作祟(或可稱為玻璃心作碎),以及,恕我直言,低下的教學和演說能力。

一個厲害的老師,一個優秀的演說家,根本不需要用權力,就能讓學生和聽眾聚精會神,認真聽講。麥克桑德爾在哈佛大學大講堂整千多位學生,根本不需要禁止學生講話,就能有很出色的教學效果。甚至,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把心中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讓他的課更有趣生動。當學生挑戰他,他不僅不生氣,反而幫學生整理思緒,把原本零散的攻擊整理出一套攻擊力更強的論述出來,然後再進行回應。當一個老師展示出他深厚的學術修養和自信,也自然會有知識的威儀,自然受人尊重。

你們知道拉曼大學中文系最不受尊重,被人在背後笑最多的老師是誰嗎?是黃文斌!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最喜歡叫人家尊重他,上課要正襟危坐,一定要聚精會神。他上四書課帶一整班學生去培元獨中,逼迫大家拜孔子像,一派篤信聖人的作派,自詡儒家傳人。實際上,他對儒學的認知只得皮毛。用教師的威權逼迫學生配合,又沒有學術修養,沒有知識的威儀,怎麼會不讓人笑話。用權力要逼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說法,不僅沒用,還可能有反效果。從設定校規的角度來看,完全就站不住腳。

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好學生是本份,學生不好,難道我們不該自我反省,是不是也有做不足的地方?我不是說學生一定對,但在我們斷定問題全在學生之前,是不是該有點猶豫?

我寫這些當然不是為了教訓那位深齋的老師,我跟那老師素未謀面,完全不需要教育他怎樣做得更好,他再爛也與我無關。我寫這些是因為他因為一件小事羞辱我的學生,而訴諸的理由以及背後的預設完全無法被接受,所以才花一點時間寫文章,僅此而已。

(稍稍補充和小結:所謂上課和致詞不能交談的規定,背後預設了教學和致詞很重要,學生交談會影響資訊的接受,故而必須禁止。我上述的攻擊,主要針對這層預設。簡言之,你們大可理解為:1. 教學和致詞未必很重要;2. 就算很重要,也可能因為演說者和教學者表達的方式而無法讓學生集中注意力;3. 為了讓學生聚精會神而設定校規,更多的是在保障能力低下的教育工作者。)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高學杯小風波(兼聽版)

之前為文,尚氣在頭上,忽略了一些事實,以至於讓人覺得辯手夢很惡劣。我確實覺得他們有做不對的地方,但不至於惡劣。此外,我也曾與其他人討論過這件事,對他們的看法不認同,回應也一併寫在這篇文內。我沒有列明個別言論針對的對象,導致了資訊的混亂,這也是需要改正的地方。現在清醒了,重新修訂,釐清事件,同時也完善一些論述和主張,作為日後的參照。 

此前,我只是聽學生轉述,並沒有深入去問他們箇中細節。後來問了,才知道原來我學生怕我太生氣,所以沒說清楚整個過程。現在把一些關鍵細節補上,也在文章前頭列明,作為日後的借鑑。文要冷靜才寫,但我有時候是寫了才能冷靜,此文多次刪改,正說明了這篇文主要是為了後者而作。 

1. 事發經過 

事情是這樣的,深齋辯論隊參加了高學杯,這個辯論比賽在騰訊的平台VOOV進行,因為我出的架構和例子引用了六四天安門大屠殺和土地改革運動,觸發了該平台的言論審查,在比賽還在進行的時候封鎖了線上會議室,迫使主辦方要另外再開一個會議室。 

今天比賽時,黎宣慈評審對此表達不滿,認為我們明知道VOOV平台由言論審查,卻還是使用觸碰中共禁忌的例子,干擾比賽,是一種非常不尊重對手的策略(非原話,但大意如此,除非我們get錯)。 

此外,由於這兩天內已經觸發了好幾次房號封鎖,對賽會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主辦方就向我的學生反映他們面對的問題,希望他們在出例子時能考慮主辦方面對的困難。凱旋也特別強調,要對架構做出什麼調整,決定權在於我們,如果我們決定不做修改,凱旋會跟身在中國,可能會因此而惹麻煩的評審商量,並且準備多個房號。我的學生最終因為受不住壓力,又不想退賽抗議,讓之前的努力白費,所以決定修改說法。 

我對此非常不認同,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自由和選擇,沒有干預。後來他們發現只是改說法很難,必須換別的例子,於是就用了不是中共的例子。 

2. 有關黎宣慈評審的指控 

在黎宣慈評審眼中,我們架構引用天安門和土改運動等例子,是故意令平台封鎖,故意干擾比賽。我好奇的是,黎宣慈評審沒有參與我們的備賽,是如何判定我們故意令平台封鎖的呢?如何判定我們故意干擾比賽的呢?如何判定我們引用的例子不是出於我們真的了解、真的熟悉相關議題,而是出於想要干擾比賽呢?我們又沒有平台的控制權,平台也不是我們選擇的,憑什麼說我們是故意這麼做的呢? 

黎宣慈評審是無法證成她的指控的,因為她不是我,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她的這種指控,只能是她個人的偏見。我願意相信她不是故意的,她只是不了解我們的知識背景和擅長的議題。她不知道我出的架構,很多時候都會引用中國的歷史事件,因為那是我的研究興趣。簡單來說,她只是無知,而不是壞心眼。但這個無知的指控,令我的辯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是因為耍小手段而獲勝,是不是自己本來不配贏的。希望她下次之責辯手的時候,能夠在思考一下,自己的指控是否有根據。我不需要,也不指望她會道歉,我寫出來只是想提醒年輕的評審,開口前,請三思。 

3. 回應一些旁觀者可能有的疑慮:即便我們不是惡意地嘗試中斷比賽,但不斷封鎖的房號在事實上確實干擾了比賽,對對手不公平。 

比賽被中斷,確實很令人懊惱,也可能會干擾到辯手的節奏。或許,這是令一些人感到我們耍小手段的地方,他們覺得我們會從中獲益。 

可是,我們如何獲利了呢?比賽被中斷,我學生的節奏也被打斷了啊;如果說重開令我辯手有更多的緩衝時間,對手也一樣啊。雙方面臨同樣的損,獲得同樣的利,到底不公平在哪裡呢? 

更何況,還是那句,又不是我們控制平台封鎖房間的,怪我們不是很奇怪嗎? 

4. 回應旁觀者的另一個可能有的疑問:為什麼一定要用六四等敏感事件做例子呢?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首先會反問為什麼不可以?難道章程列明說不能?難道這些是假新聞?難道我們在說謊?難道我們在故意抹黑?如果我們說的是事實,用的例子是真實發生的,憑什麼禁止呢? 

我用六四天安門事件,是因為那是我非常熟悉和擅長的議題,並且能夠回應我架構的標準和論點,所以我選擇使用。我當然知道還有其他可以用的例子,可是為什麼我一定要放棄我最擅長的議題,退而用我不那麼擅長的議題呢? 

就因為有人不喜歡,就因為別人的玻璃心,我就要放棄最有把握的議題,放棄最有可能令我勝出比賽的例子嗎?那是不是羽球裁判不喜歡看人家用左手握拍,就可以禁止他,硬要他用右手呢? 

5. 回應師友有關說得委婉一點的建議 

有前輩認為,我們不需要跟平台來硬的,可以調整說法,避開審查。如此即可以不修改架構和例子,又能夠讓比賽順利進行。 

要我們把話說得委婉的建議聽起來很棒,但這個建議實際操作起來會引發不少的問題。 

首先,要求我辯手改變呈現方式,改變他們的呈現習慣,採用一個不怎麼熟悉,要重新調整的方式,這不是擺明增加我們的表達難度嗎? 

其次,隱晦的表述雖然能夠繞過審查,但也意味著所表達的意思較為含蓄模糊,增加評審和聽眾接收的難度。 

說得委婉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舉例而言,有朋友建議不要說六四事件,轉而說在神州大陸六月間發生的不可描述之事,聽起來很妙,但從四個字變成了十六個字,不僅增加了所佔的篇幅,影響效率,也未必人人都知道十六個字就等於六四事件。聽不懂就要解釋,要解釋就難免要提起細節,那還不是一樣嗎?何況,一段發言裡可能不只提一次六四事件,可能要提幾次,那影響就更大了。當然,可以有更精簡但又同樣隱晦的說法,但要想出來可是要額外花時間精力和巧思的,也是在增加我們的工作量和難度。 

6. 為什麼不能接受審查 

有前輩給了很不錯的建議,但其本質都是讓我們改變和退讓。說真的,那些改變和退讓我都懂都會,要做也不是一定不可以,問題是我這麼做就等於是讓中共成功審查了我,而這是我不想,也認為不能接受的。 

撇除我個人的原則和價值觀,單純從辯論的發展而言,這也是一種倒退。從最淺的看,言論審查會大幅限制出架構的方向和策略,以及限縮內容、資料和數據的採用。 

其次,言論審查會大幅限制主辦方出辯題的選項,導致許多當代重要的議題自辯論活動消失,令辯手失去了解該議題的誘因和機會。比如,六四相關的議題、白紙運動相關的議題、新疆集中營議題等,不一一列舉。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再也無法培養出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孩子。批判性思考要求我們質疑和挑戰權威,以理性和真相為依歸,言論審查卻要求我們罔顧事實,服從權威。 

對我來說,言論和思想的自由,對異見的包容和開放,直面合理的質疑和理性的挑戰,以及批判思考,是辯論活動的基本前提,沒了這些,辯論就再無意義,無論是作為單純的競技,還是教育。 

這件事之後,相信會在參賽者心裡留下一個印象:在VOOV比賽時,不能講中共不喜歡聽的話,即使那是事實。 

而且,審查有還可能會加劇。一來是主辦方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沒辦法找到合適的替代平台,那很大可能會在章程列明一些限制,抑制會議室被不斷封鎖的問題。二來,是大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讓,漸漸就會習慣。我懷疑除了我之外,還有誰在面臨同樣的情況時會決定不要妥協。更慚愧的是,我自己的隊伍也已經妥協了。 

7. 主辦方的問題 

我覺得問題主要體現在“諮詢深齋辯手是否會繼續使用中共的例子”。我這麼說不是想要指出這個諮詢背後的意圖,這很難論證,我之前寫文的時候就犯了這種錯誤。何況,我相信凱旋本身也無意審查深齋。然而,諮詢背後懷揣著什麼意圖不一定是關鍵,我的重點在於這個動作會帶來什麼效應,而這個效應,我認為主辦方日後再遇上同樣的問題時,雖然不一定要以此為是否行動的判準,但應該納入考量。 

我們會怎麼理解上文說到的諮詢呢?我覺得諮詢這個動作至少讓我們覺得主辦方多多少少是希望我們調整的,不然又何必諮詢呢?再加上主辦方也向我們說明了他們的難處和苦惱,而這些苦惱自然是能夠消除就最好了,所以強化了主辦方希望我們調整的印象。此外,據我事後了解,主辦方表達的方式令學生倍感壓力,有種如果選擇堅持故我,就是在為難主辦方的感覺。最後,也最致命的是我們與主辦方都有交情,而讓朋友因為自己感到困擾,怎樣都會有壓力,即便這些壓力都不是主辦方的意願。 

雖然,主辦方明確表示會尊重甚至支持我們的堅持不改的決定,給了我們充分的選擇自由,但在上文提及的種種壓力下,想要堅持故我變得更加困難。 

在我發文以後,凱旋也有打算發文澄清,在此之前還先讓我看過,讓我有機會撤下原文,進行修改,不至於用太過激烈的語氣敘述這件事情。因此,我對主辦方的難處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體諒主辦方的煩躁。 

在這件事裡,注定有人受傷。不是我們改變,就是主辦方繼續煎熬。但對我來說,我認為主辦方繼續受煎熬比較好,原因基本上跟我在6. 那部份論述一樣,我這裡多補充一點點。 

如果我們改變,其實就是接受了中共的審查,我認為這是直接挑戰了辯論活動的核心價值;如果我們堅持故我,主辦方會很煩,而且會令不知情的觀眾覺得主辦方辦的比賽不專業,在錄製和剪輯影片上也很困難。我不會說這些問題和傷害不嚴重,但相比起讓中共在馬來西亞辯論界的言論審查常態化,我覺得還是稍微可以承受的。何況,主辦方已經有了應對方案,包括調整評審的陣容,以及多準備房號。 

當然,這是我作為參賽隊伍的視角,主辦方關注的地方多半會跟我有不同,但都有參考的價值,各位可以與凱旋的賽會總結文章同看。往後要怎麼避免重蹈覆轍,繼續陷入這個問題之中,我沒有答案,但如果這個事件能夠促成更廣泛的思考和討論,或許有一天能找到出路。 

8. 既然我那麼堅持不受審查,那為什麼最後深齋還是調整呢? 

從整篇文章來看,應該不難看出我本身肯定是堅決不退讓的,但深齋事實上確實做了改變,我覺得有必要解釋這個現象,免得讓人覺得我上面說的都不是我真的想堅守的原則。 

我主要是考慮到,既然學生經過討論之後決定要妥協,同時也擔心他們會因為我個人的堅持而受到其他人的憎惡,所以我決定不介入。 

對我來說,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學生頭上。要培養思辨能力,就要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和自治的空間。何況,不管決定妥協還是不妥協,最後都由他們來承受結果,而不是我,我又怎麼能夠要求他們為我的選擇負責呢? 

這麼說可能會讓人覺得荒謬,但我一路以來帶深齋辯論都基本上恪守上述原則。 

9. 簡單評價學生的決定和結語 

雖然我不認同學生的決定,但我能夠理解他們的難處和所受的壓力,所以不能苛責他們。但我也希望說大家記得一句話:只要你清楚自己沒有做錯,就有不改變的權利。 

寫完這篇文字,是在比賽全都結束之後。我把我內心的感覺和看法都整理出來,該修正的點也修了,但我真心希望不會就這麼結束,希望會有更多人去思考這件事情帶出來的種種問題。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邀約的基本禮儀

近日有人問我願不願意上本地某知名YouTube頻道的節目,談一些頗有爭議的議題,日期定在29日。 

我本身對該議題相當關注和了解,可以找的資料也相當充分,又認為本地確實需要更多相關的討論,自覺可以應付,雖然有考慮在初六到初八之間出遠門,但還是很快答應下來。 

一周過去沒有任何消息,今天卻發現原來我早已不在分享者之列。一開始覺得沒怎麼樣,那是人家的節目,他們愛怎樣也沒話說,可是終究咽不下一口氣,只好以氣御筆,宣洩不滿。 

在我陳述不滿之前,我必須強調,我的不滿不在於我不在分享者之列。我不介意人家覺得我主張和立場鮮明而篤定,論述的破壞力或許較強,因此基於節目的定位而最後決定沒有我比較好。我覺得這是節目組的權力,他們有權決定誰合適上他們的節目。 

我的不滿在於我沒有收到任何通知。 

若非同樣受邀的朋友告知,我怕是等到28號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這真的很浪費我的光陰。要是早已決定不需要我,那我接到通知就可以趁早安排我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此外,我也覺得不受尊重,感覺節目組把我當備胎。我16號接到邀約,當天就答應了,要節目組確定時間,方便我安排行程。我不知道這算早還是遲,但我確知節目組還在找人。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當時還不確定能不能找到人,先找我保底。 

我朋友比我更早收到邀約,他知道節目組還在找人後,有考慮要不要向節目組推薦我。我當時就已經明確說了不要推薦,因為我幾乎確定,我不是他們要找的人。我又沒名氣,對節目組的做法也向來不認可,而且他們頻道本質上就不是需要嚴謹論述的,我去到也是格格不入。現今從分享者名單來看,正如我所料,我幾乎已經看到該節目和議題討論的走向了。 

無論如何,我認真地為應承下來的事情做準備,節目組連最基本的通知也沒有,真是無禮而不負責任。 

寫到這裡,氣也消了一些。我願意相信,這一切不過是意外,而不是故意為之;這只是溝通上的問題,而不是人的惡意。但無論如何,我還是生氣,生氣我就要說出來。 

當然,我覺得這起事件也有借鑒意義,希望以後辦活動邀請人時不要犯這樣的錯誤。雖然機率不大,但如果以後有誰要找我上節目之類的就注意一點。 

最後,節目組的人看到的話請不要跟我道歉還是解釋什麼的,當作沒看到就好。我不想在我發洩完忘了之後,你又重提這件惱人的事。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大馬辯論界的中國因素

大馬辯論界與中國千絲萬縷,只要不是瞎子應該都看得明白。多個大賽遷就中國隊伍使用存在安全隱憂的VOOV或ZOOM(撇開這些隱憂不談,單就實用性而言,明明就有更好的選項如Discord,Microsoft Team,甚至Google Meet)、配合中國隊伍的言論審查(去年年頭的世中辯)、參考中國辯論界奇思妙想的規則(超嚴厲的避嫌要求)等,都是證明。除了中文媒體,大馬中文辯論界可能(我說可能)也是紅色滲透的重災區之一。 

隨著本地辯論教育機構的遍地開花,相信上述現象會加劇。以我在非常有限的資訊下做的推測,紅頭和巔峰應該是以中國市場為主要服務對象。而實際上,本地辯論教育機構要立得住腳,只可能向中國市場擴展業務。本地辯論市場太小,不論是參與或資源的投入,都難以維繫一個企業的經營。 

如果事實真如上段所言,隨著越來越多中國選手參與到大馬辯論界,那更多的賽事必須遷就中國的各種限制和審查,就是很自然的結果。 

上述現象對大馬辯論的發展是不是好事,我不是預言家,也沒那麼大的格局,無法對整個大馬辯論界做出預測,但若以我所見和所關心的領域來說,絕對是壞事。這裡的壞,如無相對的阻力,長久而言,會摧毀本地學辯論的大部份優點,進而摧毀辯論本身。 

我所謂的壞,是言論審查。 

從最淺的看,言論審查會大幅限制出架構的方向和策略,以及限縮內容、資料和數據的採用。這應該不需要我贅述,除非你活在深山老林,近十年不問世事。 

其次,言論審查會大幅限制主辦方出辯題的選項,導致許多當代重要的議題自辯論活動消失,令辯手失去了解該議題的誘因和機會。比如,六四相關的議題、白紙運動相關的議題、新疆集中營議題等,不一一列舉。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再也無法培養出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孩子。批判性思考要求我們質疑和挑戰權威,以理性和真相為依歸,言論審查卻要求我們罔顧事實,服從權威。 

對我來說,言論和思想的自由,對異見的包容和開放,直面合理的質疑和理性的挑戰,以及批判思考,是辯論活動的基本前提,沒了這些,辯論就再無意義,無論是作為單純的競技,還是教育。 

雖然形勢很嚴峻,但目前尚未絕望。我們不需要阻止辯論界向中國擴展業務,也不可能阻止得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要意識到這些隱憂,並且盡可能把真相和自由的意識傳承下去。 

不要輕易地向不合理的言論審查妥協,這大概是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